你會看著電飯煲如何把飯煮熟嗎?將來也不會看著汽車如何奔馳。自動駕駛技術8年之內將降臨我們的生活。問題來了,自動駕駛技術谷歌和特斯拉究竟哪家強?
2014年5月29日,Google推出了100輛自動駕駛汽車的樣車;而最近,Tesla也在車中加裝了自動駕駛儀,兩個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有了交叉點。那么兩者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又有什么異同呢?
“特迷/TeslaHead”做了簡單歸納:技術原理都大同小異——都是通過感應器和軟件實現自動駕駛的。但就其理念而言,Google更理想化,直接指向終極解決方案,而Tesla更務實些,現階段的可行性更高。
Google的自動駕駛汽車,可以稱為“全自動駕駛汽車”,這種汽車沒有方形盤,沒有剎車,全部靠感應器和軟件自動駕駛,Google宣稱它非常安全。
而特斯拉汽車是在現有的駕駛系統外配置“自動駕駛儀(Autopilot)”。其實“Autopilot”這個詞,最早是用在飛機上的,指飛機的自動駕駛功能,但無論飛機的“Autopilot”的功能有多強大,都有一個飛行員坐在那里監督和備份。
特斯拉的“半自動駕駛”更傾向于“有人監督的自動駕駛技術”,就像是飛機的“Autopilot”功能一樣,而不是把自己完全交給感應器和軟件,并且隨時可以切換到人工駕駛模式。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應該覺得馬斯克的這種理念比Google的更靠譜些。因為就現階段而言,要自動駕駛完全取代人工駕駛,還有很多瓶頸沒有突破。
最大的一個瓶頸,不是硬件,而是軟件技術——感應器探測到一個物體,要靠相應的軟件加以識別后才有意義,就像眼睛看到物體后,要經過神經傳遞給大腦處理一樣。
所以,雷達、圖片識別器這樣的硬件,Tesla會外包生產,而識別軟件,則需要自己研發,這才是最核心的技術。
回過頭來再說說Google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真的如它所說的那么安全嗎?
未必。
首先,它的路線都是事先輸入好的,但如果在這些已經輸入的路線中,忽然新增了個紅綠燈,那這種全自動駕駛汽車,就未必能在這個紅綠燈前及時停住了,因為這個紅綠燈的位置,在它的程序里沒記錄。
這時,就需要車上的感應器臨時識別到這個新增的紅綠燈,否則會極大地增加行駛風險。
另外,大雨、大雪、大霧等極端天氣也對自動駕駛技術提出了巨大挑戰。
對于Google的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陷——就是對障礙物的判別方面,它無法區分路上的障礙物是一塊石頭、還是一個塑料袋,只要是障礙物,它都會刻意避開,但如果前方是一個塑料袋的話,那就顯得很傻了。
小編認為:全自動駕駛才是終極解決方案,而且一定能夠實現,現在我們不會看著一臺電飯煲如何煮飯,將來也不會看著一臺汽車如何奔馳。谷歌和特斯拉,兩家新興科技巨擘同時把目標聚焦在了無人駕駛技術上,無疑增強了人們的信心。畢竟,對于一個成熟的領域,要想將之革命或顛覆,必然要付出極高的市場成本(大規模的推廣費用,漫長的市場培育),甚至政府層面的政策博弈(比如修改交通法案)。啃這種硬骨頭,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
馬斯克在一次采訪中透露,特斯拉也在研發全自動駕駛技術,工作進度很好,5年之內就可以實現,加上3年的政府審核,大概8年后可以規模使用。到時候,谷歌的技術可能也已經成熟了。
關于這兩個公司,特迷還有一個小料可以爆一下:馬斯克和Google的聯合創始人佩奇是好朋友。佩奇在一次訪談中,曾開玩笑說,他死后愿意把財產全部捐給馬斯克,因為他覺得馬斯克是一個很有夢想的人,希望自己的錢可以幫助馬斯克圓夢。其實,Google確實也是特斯拉最早期的投資者之一。
追求盈利,因為在商業市場中盈利是實現目標的必要手段,但它永遠不是一流創新公司的目標。特迷認為,這兩家公司具備這種品質,完全可以實現更多偉大的目標,自動駕駛技術完全不在話下。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