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完成了119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試驗。
119架!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又刷出新紀錄
上周,“無人機”成為了國內軍事新聞中的一個關鍵詞。6月11日,中國國防部則罕見曝光了空軍無人機部隊的一組訓練照片,全景展示了空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的訓練和生活。
而在不久之前,中國官媒報道了彩虹-T4大型太陽能無人機,首次在2萬米高空飛行的消息。美國《國家利益》注意到這點,并稱其接近“無限期”的長航時,可以作為出色的數據中繼和通信節點,幫助東風-21D打航母。(詳見《美媒:中國找到擊沉航母新法子》)
彩虹-T4大型太陽能無人機
除了大型無人機的研發進展,中國在小型無人機方面也在不斷刷新著世界的認知。近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成功完成了119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試驗,打破自己在了2016年珠海航展上披露的67架的紀錄。媒體宣稱,“這標志著智能無人集群領域的又一突破,奠定了中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實際上,美國海軍在2016年公布過類似系統,被命名為LOCUST——“蝗蟲”。LOCUST既是“低成本無人機群技術”(Low-Cost UAV Swarming Technology)的縮寫,也暗示了其作戰形態,如同漫天蝗蟲一般:該系統能夠同時指揮數十架緊小型無人機對敵發動攻擊。
蝗蟲無人機群
蝗蟲無人機群作戰示意圖
專家稱,得益于較小的尺寸,該技術可用于艦載、機載和陸基裝備。此前,“蝗蟲”已經完成了30架無人機的連續發射及編組飛行試驗,初步構建起了一支“蝗蟲無人機軍隊”。不過在中國119架的無人機集群面前,蝗蟲可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據報道,中方的試驗中,119架小型固定翼無人機成功演示了密集彈射起飛、空中集結、多目標分組、編隊合圍、集群行動等動作。其中“集群智能”作為一種顛覆性技術,一直被各國視作無人系統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未來智能無人系統的突破口。
中國電科119架無人機執行編隊合圍任務
幾架小型無人飛機無法構成什么威脅,但量變帶來質變,當數量增加時會產生驚人的力量。這種系統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數十架無人機,空中自動編組后飛向目標區域。這些無人機既可集體行動,也能按照指令分批執行任務。
這種大規模、低成本、多功能的無人機集群,既可以由人員遠程指揮控制,也可以通過空中組網、自主控制、群智決策,應用于偵察干擾、探測感知、應急通信等支援領域,未來在反恐、遠程突防等作戰領域也有一席之地。此外,這些小型無人機甚至還可以充當“炮灰”,用于消耗對方的高價值的防空武器,以其數量上的規模優勢牽制對方的火力與兵力(精力)。
中國電科智能無人系統專家趙彥杰表示,智能無人機集群將成為“改變游戲規則”的顛覆性力量。未來無人集群將具備系統智能化、網絡極大化、節點極小化、平臺多樣化、成本低廉化五大特點,并加速推進智能無人集群向裝備系列化、應用多樣化、覆蓋全域化快速發展。
中國電科119架無人機進行密集彈射起飛
待有人機與無人機的協同作戰技術成熟之后,有人駕駛戰斗機還可以像“蜂王”一樣,指揮多架“工蜂”無人機協同作戰。日本提出的六代機“i3標準”,在信息化方面,就強調了有人機與無人機的“云攻擊”與“群控制”。“云攻擊”指有人機(包括戰斗機與預警機)與無人機機群,以類似“云計算”的方式共享信息,作為整體投入戰斗;而“群控制”則指六代機一方面可以接收上層大型預警平臺(包括預警機、預警雷達、艦載雷達等)的情報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對下控制無人機進行作戰。
按照這種設想,無人機群將負責執行高風險任務,即使遭遇部分損失,也可以承受;或充當“彈藥卡車”,大幅增加有人機載彈量的同時,還實現了分散化布置。不過,日本人的設想更多還停留在紙面,而美國人在這方面已經有所嘗試。
美軍“珀耳狄克斯”微型無人機
2017年初,美軍最新的空射無人機項目進行了一次公開演示:3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在空中散布了104架無人機,堪稱自己的“蜂群”。這些蜂群是名為“珀耳狄克斯”的微型無人機,其長度不足0.3米,重量還不到0.5公斤,由3D打印,成本非常低廉。該型無人機能夠作從戰斗機干擾彈發射系統中發射,用于迷惑防空系統或干擾雷達。如換裝微型戰斗部,則可變身為小型巡飛彈。
考慮到“珀耳狄克斯”的體積與重量,目前它還很難執行更復雜的任務。不過,未來空射無人機也是中國應該探索的方向。尤其是在已經實現了119架無人機的“集群智能”之后。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