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v 理論基礎
制造業產能共享主要是指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以使用權共享為特征,圍繞制造過程各個環節,整合和配置分散的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最大化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的新型經濟形態。主要特征有:以制造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為主的主體特征、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技術特征、實現生產資料和制造能力的高效配置的效果特征。從共享內容看,制造業產能共享主要包括設備、技術服務、生產能力和綜合性服務的共享。發展制造業產能共享,能夠催生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重構供需結構、激發創新活力。
v 主要模式
當前我國制造業產能共享主要有四個主要模式:一是中介型共享平臺,是指為制造的供需雙方提供對接服務的第三方平臺,平臺自身不擁有諸如設備、廠房等制造資源;二是眾創型共享平臺,是由大型制造企業搭建的開放性平臺,通過整合平臺上的研發、制造、物流、分銷等能力以及財務、人力、金融等服務,打造面向企業內部和社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三是服務型共享平臺,由工業技術型企業搭建的平臺,以工業系統、軟件、智能控制、工業云等技術服務共享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生產服務;四是協同型共享平臺,是指多個企業共同使用云服務、生產設備、工廠生產線、辦公空間、工人等資源,實現訂單共享、協同生產的平臺。
v 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產能共享發展現狀如下:一是2017年制造業產能共享市場規模約為4120億元,比去年增長約25%,通過平臺提供服務的企業數超過20萬家;二是產能共享成為“互聯網+制造”重點發展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多份國家政策文件里都提出鼓勵發展面向制造業的共享經濟;三是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成為產能共享重要支撐;四是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布局共享平臺,加快了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帶動了傳統企業技術和產業升級;五是實現降本增效,有助于降低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v 存在的問題
由于傳統工業思維的限制、技術基礎較弱、制造業本身產業鏈復雜等原因,我國制造業產能共享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對制造業產能共享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二是工業互聯網發展尚不成熟,難以為制造業產能共享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三是制造企業信息化水平偏低;四是商業模式有待培育和創新。
v 發展趨勢
制造業產能共享蘊含巨大機遇,將成為未來共享經濟的主戰場。一是共享平臺成為制造業龍頭企業的布局方向;二是重點行業呈現“一業一平臺”態勢,有望在重點行業出現全國性一體化的共享平臺;三是制造業產能共享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強,鼓勵和規范發展的相關政策有望出臺。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