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生產的復合型機器人已經開始批量生產。另據悉,世人關注的韓國圍棋九段高手李世石與谷歌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人機大戰”將在下月展開。分析人士指出,在經濟結構轉型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包括機器人在內的人工智能產品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而扶持政策的不斷出臺更有助于推動產業加速發展,相關概念股前景向好。
人工智能需求穩步提升 概念股“錢”途無量
人工智能產品需求穩步提升
日前,隸屬中國科學院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生產的復合型機器人已經開始批量生產。據介紹,新松此次推出的復合型機器人,與國際領先機器人廠商推出類似產品的時間幾乎同時,在精度、速度等指標上不相上下。這款機器人不但集成了智能移動機器人、通用工業機器人等工作單元,同時還采用了視覺誤差補償等技術。
另外,世人關注的韓國圍棋九段高手李世石與谷歌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人機大戰”將從3月9日開始第一盤比賽,總共將進行五盤對抗。在跳棋、五子棋和國際象棋等棋類比賽中,計算機都曾戰勝過人類的最強者。但到目前為止,計算機在圍棋比賽中尚未戰勝人類最強者。
今年1月28日AlphaGo以5比0戰勝歐洲冠軍樊麾二段后,引起全球轟動。業內認為,此次李世石與AlphaGo“人機大戰”再次引發了對于具備人工智能(AI)的機器人的極大關注。隨著人工智能應用逐步滲透到工業、醫療、家居等各行各業,依托人工智能的服務機器人正成為消費電子領域的熱點。
從合型機器人批量生產,到李世石與谷歌圍棋人工智能“人機大戰”,備受關注的機器人產業正在成為引領社會焦點和熱點。就我國來看,分析人士指出,在經濟結構轉型、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短缺、制造業用人成本趨勢性上升的大背景下,包括機器人在內的人工智能產品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而扶持政策的不斷出臺更有助于推動產業加速發展,產業步入黃金發展期。
此前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工業機器人列入大力推動突破發展十大重點領域之一,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根據《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
行業產業前景持續向好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提升,我國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3.66萬臺,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國。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5.71萬臺,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中的占比達到1/4。同比增長55%。
專家預計,2015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將達75000臺,同比增長36.6%。機器人產業前景明朗,A股市場相關品種有望獲得持續推升和提振。特別是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相關概念年初以來跌幅較大,技術上存在上漲空間。政府將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助推機器人行業不斷發展壯大。
據知情人士透露,即將發布的《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加強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能力、推進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示范、建立完善機器人的試驗驗證和標準體系建設等。
主管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工信部裝備司相關人士表示,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助老助殘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醫療手術機器人、清潔機器人、娛樂機器人也將成為市場的重要需求。同時,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可支配收入增加,有能力購買服務機器人來解放簡單重復勞動,以獲得空閑時間提高生活品質。“服務機器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按照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減去2013年中國機器人密度21臺,未來機器人密度還有79臺的提升空間,推算到2020年則至少有23.7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按照均價每臺30萬元估算,則有711億的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而機器人本體市場一般可帶動是其3倍的相關配套產業,據此到2020年前后,中國機器人產業集群規模約2844億。
分析人士指出,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以及《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指導下,人工智能領域將迎來勢不可擋的快速發展期。而預計今年陸續出臺實施的33個專項規劃,一方面對行業整體以及細分領域帶來實質性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為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反復表現帶來了基本面支撐。
三主線布局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逐步推進,對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需求也迎來爆發期。分析人士認為,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出臺,將加速兩類機器人產業發展,資本市場上也有望興起機器人投資熱潮。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我國機器人產業也將迎來迅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我國此前的制造業快速發展,很大程度是依靠廉價的人力成本,但隨著近年來國內勞動力人口下滑,人力成本逐漸上升,工業機器人在工業制造業上的應用將逐步展開。”業內人士對《投資快報》記者表示,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生產率、產品質量和企業競爭力,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自然不斷增加。
市場人士在接受《投資快報》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人口紅利的消退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給機器人產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機器人行業相關上市公司也因此面臨了中長期的投資價值,投資者可趁目前市場低迷布局相關個股。
據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字識別、語音識別、智能視頻監控、生物特征識別、工業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經進入大規模實際應用,但目前我國機器人的“密度”只有德國、日本的1/10,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國信證券(14.10-8.14%,買入)稱,看好產業鏈上的四類標的:1、全產業鏈布局的上市公司,看好機器人、新時達、巨輪智能。2、重點在上游布局核心部件生產的企業,重點關注匯川技術、上海機電。3、加大機器人本體研發、重點拓展下游應用的公司,關注博實股份、亞威股份。4、集中于系統集成的國內企業,看好慈星股份。
分析人士建議從以下三主線進行布局:一、掌握核心技術并能跨領域發展的系統集成企業,如機器人、博實股份、天奇股份等。二、已掌握相關零部件核心技術的企業如匯川技術、新時達等。三、加入行業的相關上市公司如江南化工、慈星股份、銳奇股份、上海機電等。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