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的機械加工廠的生產管理模式還是在由20世紀50年代向蘇聯管理模式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顯然這種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的生產需求了,制約了我國機械行業的發展。這種生產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
1、“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存在的不足
這種方式是說各個零部件生產階段都用自己的生產速度生產零部件,之后在進行到下一個步驟,依次逐級下推,形成“串聯”的形式,同時平行下推形成“并聯”的方式,這兩種形式會構成多級驅動推進方式。由于生產是由于多動力源進行多級驅動的,所以各生產階段產量便會存在長、短線這兩種方式。長線零部件進入庫存從而增大庫存量,而短線零部件則對配套裝配造成影響,進而形成短缺件。假如“長線”變長,而“短線”越短時,庫存的協調會很難達成,出現產品積壓的情況,拉長生產周期,使資金變慢,使企業難以控制產品的質量和成本。
2、單一產品的生產結構
從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的價值觀。消費的差異化,對于縮短了產品的壽命周期有很大影響。傳統生產體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會使生產效率低下,因此企業只能依靠增大批量來降低產品的成本。因此傳統生產體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不利于企業分散風險和提高效益。為了市場需求,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方式的主流將逐漸被混合生產多品種和中小批量占據。
3、企業生產計劃與作業計劃不一致
生產計劃部門在進行機械加工廠生產計劃的時候,通常以產品為單位,按臺份下達到生產的各個階段,而不是直接下達到生產車間的內部。生產車間內部在編制本車間的生產作業計劃時,則以零件為單位,很容易在生產的過程中出現差異。而廠級計劃則是以產品為單位編制的,不能控制各車間以零件為單位的生產作業計劃,因此導致計劃控制力弱。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