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現實概念——利用設備相機在真實世界上覆蓋數字化內容,已經存在多年時間。但是,谷歌眼鏡的失敗和對Oculus等虛擬現實設備廠商的炒作,抑制了業界對增強現實的熱情,也使得它淪為“二等公民”。微軟通過Hololens全息眼鏡重新引燃了對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趣,但是,在今年“增強世界博覽會”(Augmented World Expo)上的所見所聞,使得我認為增強現實技術尚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尤其是在軟件方面。
與虛擬現實有游戲和娛樂兩大支柱不同的是,增強現實的使用場景比較模糊。在這次展會上,我在愛普生的展臺看到了最實用的面向消費者的增強現實使用場景,愛普生展示了最近公布的Moverio BT-300增強現實眼鏡。該公司發言人向我表示,無人機用戶對使用Moverio非常有興趣。通過Moverio的顯示屏,用戶不僅能看到無人機的飛行軌跡,還能看到無人機攝像頭拍攝的畫面。
除此之外,我聽說的相當多增強現實應用都面向企業。鑒于有傳言稱谷歌在重新把谷歌眼鏡打造成一款面向工作而非娛樂的設備,這并不讓人感到很意外。目前,企業似乎是增強現實公司希望獲得成功的一個目標市場。無須動手,企業員工就能獲得所需信息,聽起來非常有誘惑力。
但我在增強世界博覽會上試用的增強現實技術都不夠成熟。例如,我不能利用增強現實頭盔發現發動機的機械故障,并根據頭盔顯示的指令修復發動機。即使在可控的演示中,試用大多數增強現實頭盔給我的感覺是它們對用戶要求過高,好像是半成品,難以使用。
一家名為Librestream的公司利用增強現實技術,讓異地員工看到現場員工視野內的情景,并相互傳送筆記。例如,我在數據中心的一臺服務器前,異地的同事可以利用我佩戴的增強現實頭盔的相機拍攝照片,然后把照片發送給我,在照片中標明我需要維修的部件,哪些部件不用理會。這個演示不依賴與頭盔有關的控制或手勢,效果相當不錯。但在利用與頭盔有關的控制和手勢的使用場景中,用戶體驗則不夠好。
醫療是增強現實的另外一個潛在市場,我在博覽會上試用的一個演示是利用增強現實眼鏡完成小手術,不過體驗也不夠好。
對增強現實技術來說一個關鍵詞是潛力:我看到的幾乎所有產品似乎都有相當大潛力,但軟件卻不給力。虛擬現實技術要發展,部分公司(例如微軟)將必須發布一些殺手級應用。
增強現實技術的另一方面是硬件,硬件的發展遠遠超過軟件。愛普生和ODG的硬件均配置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顯示屏——從分辨率和成像質量來看。ODG展示的一款原型產品配置有幀率為60fps的雙1080p顯示屏,感覺佩戴在頭上時的有效顯示屏“尺寸”要遠大于大多數競爭對手。
愛普生Moverio BT-300尺寸遠小于當前版本,顯示屏看起來相當不錯。但是,即使是更新的硬件似乎也還不完善——許多頭盔給人的感覺是它們會發熱,或者電池續航時間不夠長,無法應對嚴苛的演示環境。
有大量公司在開發增強現實硬件、軟件、組件和平臺,它們之間存在大量合作關系。增強現實市場的發展尚有待觀察,但微軟在增強現實領域的地位將與Oculus在虛擬現實領域相當,為其他小公司開拓一條道路。企業越來越可能成為增強現實的“風水寶地”,但是,在企業開始對增強現實投資前,包括從硬件到軟件在內的增強現實體驗,必須變得更好。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