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以東24公里處的軍糧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一座以它命名的熱電廠,正在上下求索,以解熱電聯產的長久生存之道。
4月20日,天津城內陰霾欲雨。
出天津火車站,向東南車行大約50分鐘,就是軍糧城電廠所在地。記者遠遠地看見,兩座巨大的雙曲線冷卻塔正在往高空冒出熱氣。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選擇在此發布國內首份城鎮供熱報告,讓軍糧城電廠上下備受鼓舞。
這個擁有50年歷史的老廠,總裝機容量150萬千瓦,總設計供熱能力2100萬平方米,曾是天津地區第一座百萬千瓦級電廠和華北電網主力。軍糧城發電有限公司(軍糧城公司)黨委書記時金柱說起它時,自信寫在臉上。
2007年12月23日,中國華電從國家電網公司手中正式接手軍糧城發電有限公司。之后對4臺20萬千瓦機組進行了供熱及脫硫改造;2010年再投產2臺35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
熱電聯產機組之優勢
“一個小院子,一個高煙囪,一堆煤。一到冬天,熱火朝天、熱氣騰騰,就是它了。”中國華電辦公廳副主任袁明剛向記者如是描述城鎮供暖小鍋爐。
據了解,目前一個中等城市擁有小鍋爐數百臺,全國70%的采暖面積仍靠小鍋爐供給。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小鍋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人們追求低碳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小鍋爐的低效率和污染問題再也沒辦法忽略不計。
有數據為證:由于大量采用低效率的小鍋爐,北方采暖地區城市采暖年消耗煤炭大約8000萬噸。而中國華電裝機9400萬千瓦,一年耗煤也不過1.5億噸。
“原來一個冬天,屋里都是灰。”記者在北京平安大街一帶采訪時,一位張姓居民對記者說。
供熱的效率比較,同樣懸殊。集中供熱鍋爐房的鍋爐,年平均熱效率65%,每吉焦耗煤54千克;熱電聯產年均熱效率88%—91%,每吉焦耗煤40千克。
據有關部門統計:熱電聯產比熱電分產的熱效率高30%,集中供熱比分散供熱效率高50%。
來自中電聯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供熱機組總量達到1.4億千瓦,占火電裝機容量的20%。城市集中供熱的總面積中,三分之一由熱電廠提供。
2008年冬天,記者曾沿京廣線一路南下。南方冰雪成災,儼然千里冰封的北國。南方老百姓因為沒有供暖,不得不瑟縮著一個冬天抵抗嚴寒。相比之下,北方傳統的15個采暖區的老百姓,日子就要好過得多。
“因此,我們認為發展熱電聯產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大約還有8億多人口、2億多家庭,有冬季供熱的需求。”袁明剛說。
但讓人困惑的是:熱電聯產,作為全世界公認的高效供熱生產方式,卻在中國舉步維艱。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隨著煤電矛盾的進一步加劇,普通火電廠生存狀況每況愈下,熱電廠更是雪上加霜。
熱價倒掛、熱網建設滯后、供熱利益分配不均,成為行業幾大癥候。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院譚春青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坦陳:“熱電聯產在國外發展得好,因為人家有法律、有政策、有規范。不像我們,現在是混亂的、畸形的。”
這種情形被業內無奈地稱為:“又要讓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軍糧城電廠總經理工作部副主任馬云龍告訴記者:“舉個例子,1吉焦熱量可以供2.5至3平方米范圍使用,熱電廠以每吉焦28元賣給熱力公司,熱力公司再以每平方米25元賣給用戶。”
這種方式在業內被稱為躉售,即熱量的銷售價格,是在出廠熱力價格的基礎上,再加上管輸價格。“這同發電公司把電賣給電網公司,然后由電網公司賣給電力用戶是一個道理。”馬云龍說。
據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華電擁有的供熱機組裝機容量達到2878萬千瓦,供熱面積2.85億平方米,累計供熱量6.61億吉焦。
中國華電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軍糧城每供一吉焦熱,倒掛10.14元,就是說每供一吉焦熱,連買煤的錢都要虧進去10.14元。就好比花一塊錢買的面粉,蒸出饅頭只能賣8毛錢了。連燃料成本都收不回來,還別說設施折舊、財務、人員工資。”
“去年,我們廠就虧損1600萬元。”軍糧城電廠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盡管中國華電的供熱能力在五大發電集團中已是名列前茅,但集團下屬59家熱電企業中,算軍糧城電廠在內,仍有7家電廠正在經歷這種陣痛。
誰來為虧損埋單?
虧損仍在加劇。在現有“市場煤、計劃電”的矛盾體制下,熱電企業必須自己找出路,有的積極參與熱網建設,有的通過內部挖潛增效開源節流。
據了解,目前有近40%的熱電聯產企業正投資建設并經營城市熱網,但熱網建設作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關系到地方城鎮發展規劃,并非易事。
為扭轉虧損局面,軍糧城電廠于2011年成立了13個扭虧增盈工作組,數管齊下。一邊為買煤多方奔走,一邊加強企業內部節能挖潛,如優化機組、改造鍋爐等。
讓人頭疼的是,在不少地區,棄之不用的小鍋爐又死灰復燃。而小鍋爐死灰復燃的背后,是與地方政府利益千絲萬縷的聯系。小鍋爐之所以頑固,在于它不需要躉售給熱力公司,而是直接連網售給千家萬戶。
“都知道熱電聯產是個好東西,但是起碼要讓供熱企業保本微利,這才能談真正發揮熱電聯產的綜合效益、提高效率,才能談節能降耗、履行社會責任,這樣循環才可以持續,否則,讓抽凝機組純凝運行,對機組是很不經濟的。”中國華電運營協調部劉華對記者說。
2005年11月7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建設部發布的《關于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旨在建立“煤熱聯動”以幫助發熱企業脫困。
《意見》規定:當煤炭到廠價格變化超過10%后,相應調整熱力出廠價格。但熱源企業要消化10%—30%的煤價上漲因素,具體消化比例由各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具體情況確定。
但實際情況是:每年煤價漲3到4次,熱價才上漲1次。“每年漲一次,每次讓我們消耗的比例,已經讓我們把成本挖潛挖完了。”軍糧城電廠工作人員說。
由此導致的后果是,要么停供造成社會不穩定;要么降低質量老百姓怨聲載道。
“虧損的主要原因,還是價格不到位。從國家發改委的價格形成機制來講,熱價應該給熱力行業3%—5%的資本金回報率。”譚春青告訴記者,解決的辦法無外乎:從技術層面繼續努力,尤其是推進燃氣輪機的核心技術的掌握,擺脫由國外技術“卡脖子”的局面,降低主機和備件設備成本。除此之外,國家相關部門要研究如何平衡各利益相關方,落實電價和政策。
據有關單位預計:“十二五”新增熱電聯產裝機規模1.1億千瓦,拆除小鍋爐5萬臺。到2015年,我國熱電聯產裝機規模規劃達到2.5億千瓦,占火電裝機規劃的32%至35%,可使電力行業單位GDP能耗減少3%到5%。
截至記者發稿時,軍糧城電廠正在努力爭取軍糧鎮政府支持,向距其不足5公里的軍糧城新市鎮供熱。目前軍糧城正在打造的這個示范鎮,僅2012年的冬天就有190萬平方米熱需求,待該片區完工百姓入住,總需求達960萬平方米。一旦成功,該電廠2臺35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將迎來投產后首次向周邊地區供熱。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