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油價企穩。不知何時起,石油行業“復蘇”成為當今主旋律。
可現實是,在石油行業回暖的路上,怕遇到一場猝不及防的“倒春寒”。
鴨先知的石油巨頭
3月20日,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世界石油巨頭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將在蘇格蘭進行一場小規模的裁員。
據報道,本次裁員具體數量暫且不知,但是,道達爾表示它旨在“盡量減少冗余”。不過媒體預計,有多達250個工作崗位會丟失。
如果時間回到一年前,在石油行業里,裁員250人根本不算什么“新聞”。可偏偏在石油“回暖”之際,裁員250人成為了行業最新的頭條。
一位發言人說:“收購馬士基石油公司后,我們已審查了我們在蘇格蘭阿伯丁的業務,現在正就此與我們的業務規模進行磋商。我們預計這將導致今天員工和承包商減少大約250個職位。最終決定,只有在與工作人員及其代表充分協商后才能作出。”
當然,道達爾不會忘了人道主義的關懷。
“我們將盡一切努力,盡量減少裁員人數,并為阿伯丁職位可能關閉的員工在其全球業務的其他部門找到替代名額。”
不得不承認,我們被這個意外“裁員”打得措手不及。可現實,裁員早已被預知,未來石油行業或者有更大規模裁員行動。
據蘇格蘭能源發言人劉易斯麥克唐納表示:“隨著2015年之前的合同即將結束,我們可以預測石油和天然氣供應鏈會出現更多的失業,即使該領域的總體前景開始抬頭。”
提前的倒春寒
伴隨著歐佩克的減產協議深度進行,行業內普遍共識:直到2018年底石油行業整體向好。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石油行業的“倒春寒”恐提前到來。
現在,是時候讓我們靜下心來反復追問一個答案:我們一直嚷嚷的“行業復蘇”真的是全面“復蘇”嗎?
細思恐極!
眾人嘴里的“復蘇”并不是全球意義的復蘇,有且僅有北美頁巖市場的“復蘇”。除北美之外,其他油氣市場依然“日暮西山”。
在歐洲,巨頭油企不但沒有為“復蘇”喝彩,反而在“復蘇”之際為公司另尋出路。
比如說,殼牌在“復蘇”之際,不僅沒有在石油上游加大投資力度,而是一反常態地宣布變賣部分上游資產,進軍電動車市場。挪威國油更是獨辟蹊徑,不帶“石油”玩了。
在中東、在俄羅斯,油企們不僅要勒緊投資的褲腰帶,還要在產油上面“節流”。在委內瑞拉,情況更加槽糕,整個國家都在因為“復蘇”而搖搖欲墜。
接著來,我們再看看行家們津津樂道的“供需端”。
縱觀全球,推動原油消費上漲的、反復被媒體提及的無外乎三個地區,中國、印度和亞太其他國家。除此之外,其他地區的原油消費貌似都給不了力,英國更是憤然加入了石油出口國行列。
消費端起不了“大色”,那么原油供給端如何呢?
先來看一則新聞。
3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來訪的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共同會見媒體。
報道同時指出,穆罕默德此訪將在美國停留數周,前往多個城市,會見多名企業領導人。特朗普和穆罕默德還確認,沙特國王薩勒曼近期將訪美。
這個看似正常的“外交”,卻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歷史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訪問是在美俄關系空前惡化的背景下進行的。
歷史告訴我們,沙特和美國的這次“跨洋握手”意味深長。
沙特和俄羅斯主導的“減產協議”穩固性再次受到了拷問,原油供應端受到威脅。有專家表示,沙特石油公司可能會提前退出與歐佩克達成的關于降低產量配額的協議,以尋求美國在“安全”上面的支持。
如果沙特提前退出減產,事情已經很明了,石油行業恐提前迎來新危機。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