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要走集約、智慧、綠色的新興道路,這個思路必須通過“互聯網+”與傳統城市建設思維的結合才行得通。
城市發展要走集約、智慧、綠色的新興道路,這個思路必須通過“互聯網+”與傳統城市建設思維的結合才行得通。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與網絡產生很大的管理,物物互聯成為必然趨勢,物聯網的發展,為城市管理等都做出很大的貢獻。一系列“城市病”如期而至: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居民健康受到威脅,給市民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移動物聯網的應用則成為治理手段。從廣東移動了解到,目前各大運營商正積極落實與各級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要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將在智慧生活、智慧醫療、智能環保等多個領域推陳出新,實現未來城市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從而大大造福于民。探索運用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強城市的智慧管理,助力解決“城市病”等問題。
據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就建議把握“萬物互聯”的時代機遇,加快建設“城市物聯網”,將傳感設備置入到城市的基礎設施中,采集交通、停車場、水文、空氣、土壤、城市內澇風險等數據,有利于實現城市的智能管理,提前進行災害預防,也為城市大數據應用提供基礎,提升民生服務和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治理“城市病”。比如廣東移動的“基于物聯云平臺的行業大數據服務”項目成功入選廣東省2015年大數據應用示范項目。
城市照明可調光可巡視
目前,上海市路燈中心所管轄的路燈有50萬盞,加上各個小區,城市照明系統存在巨大節能減排潛力。由復旦大學、上海市建交委合作的項目已著手嘗試。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沈海平老師介紹,上海城市隧道、越江隧道將采用基于LED的智能照明技術。新技術在色溫、眩光指標、照明方式、控制系統、節能標準上均有所突破,其中最為新穎的,莫過于調光、巡檢功能。專家解釋,調光功能將能精確照明亮度,最大限度實現節能;至于巡檢,過去路燈壞了,需要人力一個個檢查;而今路燈性能將在操作平臺上自行顯示,免去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
有研究表明,新型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等)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形成的智能產業,有望為全球降低15%至35%的碳排放,而其自身付出的碳排放僅有2%。鄭立榮表示,智能產業形成智慧城市的構架,解決了因資源枯竭導致的“城市病”,更能使城市服務能力最大化,讓市民切實體會到科技帶來的生活改變。
智能藥箱當隨身“護士站”
老齡化社會撲面而來,目前,我國許多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生病人均怨聲載道。如此不低碳、不環保的模式,也能通過物聯網來扭轉。由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鄭立榮教授領銜的團隊,開發了智能藥箱技術。專家解釋,新技術整合傳感器信息,通過清理、壓縮、分析數據,遠程指導老年人、慢性病人的服藥情況。對病人而言,智能藥箱猶如隨身“護士站”,它非但會提醒何時服藥,更可將服藥后的身體各項指標監測狀況傳回醫生,實現全程監測。
小小的智能藥箱,不過是智慧醫療一部分。專家補充,今后在物聯網協助下的“泛在醫療理念”,更可突破醫患供需不平衡的尷尬。所謂“泛在醫療”,即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醫療護理服務。這一理念對空巢獨居老人、偏遠地區病人等群體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除此而外,節能減排不僅關系到當代人的利益,而且關系到下一代。節能減排有很多問題必須要用新的機制來解決,不能單純靠傳統的來解決。如果用物聯網來建設管理城市節能減排,就可以精確到量,精確到點,就可避免“大而概之”的事情,按上一個芯片能夠感知綠色設施的能源利用、水資源消耗情況,同步調節這些指標,就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再比如,海綿城市用了一些智慧手段,控制水量、控制管網,使更多的水轉化成地下水,把水面和地下水溝通起來。這樣城市就像海綿那樣多儲存水。還有,如果我們每一個屋頂都裝上太陽能,可以產生兩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通過非常簡單的智能電網,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住宅不僅用電還可以發電的效益。
在江門市,氣象部門在46個氣象站安裝物聯網卡,可以通過4G網絡實施監控氣象情況變化。在佛山市,有停車場試點推出了智能收費系統,可以通過移動網絡將傳感器所采集的停車信息傳輸到管理平臺,大大提高停車計時計費的準確性。在汕頭,公交企業在公交車上安裝物聯網卡,調度部門可以實時掌握車輛的位置信息,已覆蓋11條公交線路的120輛公交車。
結語:
事實已經證明,推動集約、智能、綠色、低碳,都離不開物聯網,其中的基礎就是城市里廣泛建設的數字資本市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數字成果的平臺是我們現代化城市管理的一個基礎性數據共享。而數字管理是實現城市管制效能提高的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大數據幫我們可直接找到城市問題的癥結。在這個基礎上,把傳統的網絡化、精細化城市管理,升級為以智能傳感為基礎的物聯網管理,這樣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累加在一起,就可科學實現城市的節能減排,讓生活環境更美好。
智慧城市模式有單向性的,也有綜合性的。我們應該從一些單向性的城市病治理,轉向綜合性的治理模式,把幾個專題性的問題疊加起來,其效果肯定是“1+1大于2”,這種效果只有依靠“互聯網+”和物聯網,依靠大數據,才能辦到。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