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首個生物醫療開放大數據研究中心正式落戶上海,這個醫療大數據中心由華東理工大學信息學院、梅斯醫學主辦,它的一項主要工作是通過大數據抽取、整合及處理技術,最終整合成一個醫療人工智能系統。
國內首個生物醫療開放大數據研究中心落戶上海
據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阮彤介紹,人工智能的基礎源于大數據。正如戰勝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的“阿爾法圍棋”機器人一樣,其高超的本領來自于超大數據的積累與分析。互聯網 時代,大數據被認為是改變行業的關鍵節點,生物醫療行業亦不例外。
醫療人工智能將為百姓生活帶來什么?阮彤表示,未來我們的家庭都可能有一個“家庭機器人”,通過其捕捉到的實時數據與現有的開放醫療知識庫中的數據進行對接,就可以隨時追蹤民眾的健康狀況,不僅可以提供醫學咨詢服務,還能結合每個病人各自的特征,提供相應的診療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受益于個性化醫療。
比如,在醫院就診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做過不同的化驗與檢查。這些檢查究竟與你所患的疾病有多少聯系呢?每個指標數的高低又代表著什么呢?這些以往只存在于醫學課本中的知識,今后經過人工智能將將可以推送到平民百姓手中了。通過開放知識庫,將能更快獲悉每個化驗檢查指標的詳細情況。檢查報告也不再只是一紙文書,而是能夠切切實實讓老百姓明白自己的身體狀況,讓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
又比如,開放數據之中也包括了中醫特色的數據,從而能讓民眾更快走近中醫。舉個例子來說吧:感冒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疾病,又可分為陽虛型感冒、陰虛型感冒等。針對每種證都會用不同方藥來進行治療。然而,中醫還將就辨證論治,當你出現例如大便溏瀉,腹中隱痛等癥狀時,通常可在草藥內多增加兩味中藥:炮姜、肉桂,甚至加減的克數都是有明確規定的。將來的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將這些以往只存在于醫生腦中的知識開放出來之后,普通民眾也能明白中醫的用藥方法,從而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更為了解。
老百姓還通過“機器人”可讓公眾更了解自己的健康,讓患者更加有效地自我管理。比如:當你發燒時,穿戴設備檢測到你體溫已超過38.5℃后,“機器人”便會立即警示你該服用退燒藥了。而當這些藥物開始起效,并在一定時間內你已不再高燒之后,則會再次告知你退燒藥可以暫停服用了。這些細小的提示可能會大大緩解你病情的痛苦,也會使你的康復時間大大縮短。
阮彤認為,有了人工智能,傳統的醫療模式也會改變。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可穿戴設備廣泛的推廣,人類的體溫、血壓這類動態變化的數據將得以實時監測。相信屆時,“家庭機器人”的診療方式也將得到廣泛應用。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