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的發展帶來對通航動力的巨大需求,我國的通航動力產業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目前已經進入群雄逐鹿的競爭時代,我們應該借助軍民融合的有利契機,以現有的中小航空發動機能力為基礎快速切入通航動力市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發動研所副總師單曉明做出如上表示。她說,通航動力發展的前提一定是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這一軌道。
近年來,隨著國家針對促進通用航空一系列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的發布,低空空域開放等制約通航產業發展的因素逐步得到解決,各省市發展通用航空的愿望強烈并進行積極布局,通航產業成為各方競逐的“名利場”。據專業機構預測:未來10年,我國通航動力總需求量在14000臺以上,全產業鏈(含保障、維修等)價值超過1200億元,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在國際市場上,中小型航空發動機是通用航空器的主要動力,占航空發動機銷售總臺份數的90%和總銷售額的60%以上,在航空發動機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單曉明說。據她了解,目前在國內通航動力市場上,國外產品占據絕對優勢;并且隨著近兩年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在軍品采購領域推行競爭性采購策略,國內多家民企也開始投入中小型發動機研制領域。
“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在設計、制造、使用等方面軍民通用性強,國內企業現階段及未來在軍用領域具有的產品和能力,通過民用適航審定,能較快地轉移、應用到通航領域,有利于快速切入市場,實現軍民融合的發展之路。”單曉明表示。
“通用航空產業”一直是近幾年兩會的高頻熱詞,巨大的市場空間像“黑洞”一樣吸引資本的到來。中小型航空發動機作為通用航空動力則成為資本進入航空發動機產業的切入點。“競爭性策略的引入,將為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研發領域帶來活力,有利于整個產業的發展。”單曉明說。
但她同時也有一個擔憂,資本的天然屬性是逐利,它進入航空發動機市場是否有耐心培育自主的研發體系,是否能夠促進航空發動機產業的良性競爭和正向發展。單曉明說,航空發動機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一代產品從最初研究到進入市場要經過設計、試制、試驗、試飛等多個環節,少則5到10年,多則20到30年。資本進入這一領域要想“短平快”,其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通過引入國外產品或者技術來實現,國外中小航空發動機產品會借此先于國產通航產品進入國內通航市場,取得先發優勢。而更讓她擔憂的是,國外中小航空發動機產品是否會借助軍民融合戰略進入甚至影響軍用市場,從而打亂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制步驟。“研制航空發動機有多難啊!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國家重視,我們也有一支穩定的隊伍,正是干事的時候,就怕有小插曲!”單曉明慨嘆。
“一定要堅定自主發展定力,建立自主的研發體系,不能再走‘拿來主義’的路子,沒有自己的體系和與體系相匹配的完整技術人才隊伍做支撐,它是沒有后勁的。”單曉明希望在發展航空發動機這一國家戰略層面的產業上,各方面都能從航空發動機本身的規律來看,避免出現通航動力市場擴大、國產研發能力反而被制約的不利局面。單曉明說,這并非杞人憂天,國產民機的研制已有前車之鑒;這也并非關起門來怕競爭,作為關系到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需要穩定和持續的支持。
她建議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一定要“以我為主”,通航動力企業要擁有產品自主知識產權,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國外合作企業通過合作研制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鼓勵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利用各自優勢合作研制通航動力產品。
她尤其強調,國家要在人才政策、創新機制這個改革的重點有大的突破,有質的飛躍,使國有企業有能力參與航空發動機核心科技人才的競爭,防止經過長期培養的航空發動機高端人才流失。“航空發動機這個技術密集型產業,靠的就是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科技隊伍。而制約行業科技發展的因素之一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匱乏,特別是像動研所這樣地處二、三線城市的航發企業,由于地域所限,難以吸引和留住國內外頂尖科技人才。”
雖任重路艱,但單曉明還是非常有信心。她介紹,在通航動力領域,幾個不同功率等級的民用渦軸/渦槳發動機項目成功列入“兩機專項”,中法合作研制的渦軸16民用發動機也進入適航審定階段。此外,多型軍民兩用的通航發動機也在開展前期預研,為未來國產動力進入通航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