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傳感設備實時采集溫室(大棚)內的空氣溫度、空氣濕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溫度、無線電磁閥、棚外溫度與風速等數據;將數據通過移動通訊網絡傳輸給服務管理平臺,服務服管理平臺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怎樣與植物對話?
物聯網農業監控系統大揭秘
遠程控制功能
針對條件較好的大棚,安裝有電動卷簾,排風機,灌溉系統等機電設備,可實現遠程控制功能。農戶可通過手機或電腦登錄系統,控制溫室內的電磁閥、排風機、卷簾機的開關;也可設定好控制邏輯,系統會根據內外情況自動開啟或關閉卷簾機、電磁閥、風機等大棚機電設備。
查詢功能
農戶使用手機或電腦登錄系統后,可以實時查詢溫室(大棚)內的各項環境參數、歷史溫濕度曲線、歷史機電設備操作記錄、歷史照片等信息; 登錄系統后,還可以查詢當地的農業政策、市場行情、供求信息、專家通告等,實現有針對性的綜合信息服務。
警告功能
警告功能需預先設定適合條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設定值可根據農作物種類、生長周期和季節的變化進行修改。 當某個數據超出限值時,系統立即將警告信息發送給相應的農戶,提示農戶及時采取措施。
實施農業智能物聯生態系統工程的優勢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但也面臨著資源、環境與市場的多重約束,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的壓力依然存在,確保農民穩定增收的任務越來越重。實施區試工程,對于探索農業物聯網理論研究、系統集成、重點領域、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提高農業物聯網理論及應用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
優勢一:有利于把握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特點及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規律,探索形成農業物聯網發展模式。信息技術是新生事物,是多種學科技術的集成,兼具系統性和整體性。農業是個古老產業,兼具地域性、季節性和多樣性,這就決定了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實施區試工程,研究物聯網技術在不同產品、不同領域的集成、組裝模式和技術實現路徑,逐步構建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促進農業物聯網基礎理論研究、適用技術和產品研發,探索構建國家農業物聯網標準框架體系及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將為推動農業物聯網產業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優勢二:有利于積累農業物聯網應用經驗,促進農業物聯網科學發展。有利于逐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為全面、整體、系統推進農業物聯網積累經驗。
優勢三:有利于調動地方農業部門積極性,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雖然一些地方農業部門發展農業物聯網的積極性較高,但由于缺乏穩定投入,系統推動的后勁明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物聯網效果發揮和長遠發展。實施區試工程,不僅有利于調動地方農業部門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工程項目的示范、引導和帶動,能夠促進社會各方資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農業物聯網發展。
裝上智能物聯生態系統使用案例
江蘇省以養殖大閘蟹的養殖戶,養殖水域超5萬畝。然而,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蟹農們普遍反映,由于人手不足,蟹苗的存活率和螃蟹養殖的質量受到影響。
使用智能物聯生態系統后,遠程增氧、智能投喂、預警資訊,在蟹農們的眼里,以往繁瑣勞累的工作,如今通過物聯網技術平臺都可以實現,不僅管理更輕松,收益也更高了。蟹農通過互聯網、手機終端登錄“水產養殖監控管理系統”,就可隨時隨地了解養殖塘內的溶氧量、溫度、水質等指標參數。一旦發現某區域溶氧指標預警,只需點擊"開啟增氧器",就可實現遠程操控。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