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已正式發布。不難發現,新科技、新產業、新經濟成為貫穿整個綱要的最大亮點之一,這將給智能造的六大領域帶來巨大的投資新機遇。
六大領域投資價值潛力足
其中,新科技方面,綱要確定了一批2030年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和工程,包括量子通信、智能電網、國家網絡空間安全、大數據、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等;新產業方面,綱要提出,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等領域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大力推進智能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新經濟方面,綱要中確定了8個信息化重大工程,主要涉及寬帶中國、物聯網應用推廣、云計算創新發展、“互聯網 ”行動、大數據應用、國家政務信息化、電子商務和網絡安全保障等。
虛擬現實作為一種全新的計算機高科技交互模擬系統,在為客戶提供顛覆性的模擬真實體驗感的同時,也將對包括游戲、影視,甚至醫療、教育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產業的發展也被正式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綱要提出,大力推進虛擬現實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
虛擬現實,產業化的新增長點
近年來,在包括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等諸多相關行業盛會上,虛擬現實產品均成為展會熱點之一。而隨著硬件產品成本的不斷降低,技術逐漸成熟,諸多巨頭也將目光瞄準到虛擬現實的應用領域之中。近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虛擬現實)實驗室,并首次對外透露集團VR戰略,而事實上,在此之前,如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巨頭也均透露了VR的相關投資計劃,虛擬現實領域無疑已經成為資本市場中的焦點領域。
據了解,阿里VR實驗室由阿里無線、內核、性能架構等多個領域的技術領軍人物主持,其成立后的第一個項目是“造物神”計劃,目標是聯合商家建立世界上最大的3D商品庫,加速實現虛擬世界的購物體驗。此外,阿里巴巴將發揮平臺優勢,同步推動VR內容培育和硬件孵化。
而對于虛擬現實領域,虛擬現實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時代。隨著國內外科技巨頭積極布局虛擬現實行業,虛擬現實將迎來爆發的元年,硬件產品和內容的投入都將顯著增加。未來虛擬現實行業的投資也將大幅增加,行業增速有望提升至30%左右。
智能制造,未來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
日前,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十三五”規劃綱要共分為20篇,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經濟社會發展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
《綱要》指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另外,《綱要》還提出,要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明顯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強化智能制造標準、工業電子設備、核心支撐軟件等基礎。加強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技術驗證和示范推廣,推動“中國制造 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培育推廣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鼓勵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促進服務增值。推進制造業集聚區改造提升,建設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進制造業中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互聯網 智能制造是未來制造業升級的最優方向,其融合了軟件、電子、控制、機械等四個領域,將有力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轉型。中國制造2025要推動的是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級,不僅僅是自動化。自動化設備的更重要意義在于將產生大量數據,有助于當期決策和未來預測,在產品開發和制造、產品設計和制造、產品質量和管理體系三方面形成有效閉環。依靠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應用,人、機、料、環、法等五大要素將更加透明化和可預測,實現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中國制造2025勾勒出制造業未來10年的發展藍圖,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中國制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在此帶動下,國內一大批制造業公司將積極探索轉型升級,這將逐漸形成新的投資熱點。
量子通信,迎來新一輪投資機會
為應對日趨嚴峻的網絡安全問題,保護國家安全,量子通信技術的研究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之一。在去年12月11日,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公布的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成果名列榜首。這一方面體現出,在我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目前我國量子通信技術已處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也能看到量子通信正成為世界范圍最受關注的科研項目。
事實上,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肯定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的豐厚原創性成果,具體來看,在總結“十二五”期間科技創新重大突破方面中,提出“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高溫鐵基超導等基礎研究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基于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測量坍縮和不可克隆三大原理提供了無法被竊聽和計算破解的絕對安全性保證,量子通信主要分為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兩種。其中,量子密鑰分發,也稱量子密碼,相關技術已初步成熟。
投資領域人士給出了2016年將是量子通信規模應用元年的判斷,產業發展大趨勢非常明確,作為一種絕對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看好量子通信產業鏈發展前景,在國家信息安全的戰略背景下,預計國家層面政策和資金投入將持續向自主領域傾斜。
機器人,將步入快速發展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日前發布。《綱要》要求,瞄準技術前沿,把握產業變革方向,圍繞重點領域,優化政策組合,拓展新興產業增長空間,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等領域的產業發展壯大。大力推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統、新一代航空裝備、空間技術綜合服務系統、智能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系統、智能材料、高效節能環保、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
近期,機器人行業利好不斷。據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消息透露,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將在未來3年到5年在全國10個主要工業發達城市布局機器人產業2.0時代,集中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創新示范基地、工業4.0創新示范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機器人在線等。目前,該聯盟已與廣東省達成戰略合作。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國產機器人產值16.4億元,占比15%,外資機器人產值92.5億元,占比85%;截至2015年底,全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超過50個。業內人士表示,到2020年,國產機器人的產值目標合計約500億元,是現有產值的30倍。
從產業增速和未來的發展空間來看,機器替代人工正在我國持續推進,2015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增速30%左右,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機器人產業體系。
精準醫療,具有巨大發展空間
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促進醫藥產業發展做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利好精準醫療相關概念股。意見提出,重點開發具有導向性、高選擇性、新作用機理的治療藥物和加快醫療器械改革,轉型升級,向自動化、產業化發展,向高端發展。結合3月7日國家科技部公布“精準醫療”項目申報指南,建議關注如個性化基因檢測、基因診斷、細胞治療、單抗藥等方向,隨著新技術和新的替代原料的不斷出現,新的精準治療手段,如異體T細胞的應用、第三代基因敲除技術CRISPR的橫空出世,成本不斷下降,再加上醫保支付體系的完善,行業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高效儲能,從產業發展角度長線布局
據悉,在《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中也重點提及儲能,并描繪出多種應用場景,“開發多類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儲能系統,推動在集中式新能源發電基地配置一定比例的大規模儲能電站,實現儲能系統與新能源、電網協調優化運行,推動建設小區、樓宇、家庭應用場景下分布式儲能設備,實現儲能設備的混合配置、即插即用、高效管理、友好并網。”
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對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的發展支持,提出要建設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等重大項目。整體看,“十三五”期間電氣設備與新能源行業將繼續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重點行業、重點技術領域存在超預期的可能性。建議投資者從產業發展角度長線布局儲能、電力體制改革以及充電樁行業的龍頭個股,臨近年報及一季報的密集披露期,建議投資者選取業績增長確定性強,且目前價格低于增發或者員工持股價的個股。推薦標的:新聯電子、國電南瑞、智光電氣、特銳德、林洋能源。
2015年是儲能元年,國外Tesla推出儲能產品,國內政策醞釀出臺。儲能是新能源的“后市場”,受益于新能源的大量接入,也受益于電動車的快速普及之后帶來的電池規模化。能源互聯網的真正爆發,儲能充當電力倉庫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從應用領域來看,短期鉛酸成本最低,中長期鋰電潛力最大。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