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24日,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暨中國清潔電力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博覽會是中國唯一涉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備生產鏈的多類別專業博覽會。發電、輸配電、設備制造等領域的代表暢想清潔能源發展的未來方向。
穿過奧林匹克公園的青草地,走到國家會議中心大門前,清潔能源博覽會的綠色圓形標識出現在眼前。
今年的展會有什么變化?記者發現,過去清潔能源設備制造商曾經專注于發電效率與產品的性價比,如今他們將更多的關注度放在了并網方面,清潔能源的安全發展日益成為共同的焦點。
“電網友好型”產品登場
進入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風電設備展臺。腦海中設想的大大的風機葉片沒有出現。以往展會中,參展商習慣于擺一個風機模型。這一次,取代風機模型的是“電網友好型”的大字。
在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臺上方,寫著“電網友好型風能變流器”字樣,旁邊放著一臺樣機。該公司風能高級客戶經理翟解說,能夠在電網出現波動時提供有功或無功補償,以幫助電網恢復穩定,這就是他們這款產品的主打優勢。
記者問,為什么這么關注它給電網帶來的好處?他肯定地回答:“現在到了應該關注的時候了。這是我們的技術優勢,也是新能源并網發展到嶄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翟解所說的“嶄新階段”是指,實現新能源更好地并網主要是道技術題。以前,很多設備制造企業做不到這一點,是因為技術水平不夠;而現在,產品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能源設備“與電網友好”不再困難。
在LS紅旗電纜(湖北)有限公司的展臺,就只擺放著一段段20厘米長的電纜。
小小的電纜也在為實現并網安全而努力。LS紅旗電纜董事長金善國拿著兩段電纜說:“這是親環境電纜,那是倍容導線,都是我們為發展綠色電力而努力研制的產品。”
親環境電纜,就是親近環境的電纜,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用電纜,也包括核電用電纜,它采用了新材料,在燃燒時可以低煙無鹵。
LS紅旗電纜展臺的一個角落,不同的電纜產品用紅色的箭頭進行了連接。這就像在沙灘上出現的一連串腳印,指引人們從第一段電纜看向最后一段電纜。展臺的講解人員告訴觀眾,這其實展示了親環境電纜的風電場解決方案——從風機上用的風機電纜到海上風機傳輸電能的海底電纜的完整鏈條。而它的最終目的,是保障海上風電傳輸的可靠性。
還有倍容導線,一種可以提升電力載流量的導線,看似與普通導線沒有不同。LS電纜中國區銷售總部總經理任東一說,倍容電線以超耐熱鋁合金為導體,無需更換線路鐵塔,只要把導線由普通導線更換為倍容導線,即可增大兩倍的送電量。
除了變流器、親環境電纜和倍容導線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電網友好型”的產品,涉及光伏發電、風機齒輪箱制造、生物質能利用等多個領域。似乎預示清潔能源產品的“電網友好”時代來了。
推動力是什么
看著眾多的“電網友好型”產品,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會展部主任米建華說,這是清潔能源博覽會與中國電力論壇合辦的成果之一,這讓“清潔能源展覽會成為以電力用戶為出發點的展會”。
此前,清潔能源展會與中國電力論壇是分別舉行的。而在雙方合辦后,雙方就搭建了一個集合清潔能源企業與電力企業的大平臺,擴大了彼此之間接觸、交流的機會。作為清潔能源發展一大課題的并網,自然進一步被企業所認識、理解和接受。
評價一個展會是否成功,不是看它的規模、參展人數,而是看它傳遞了什么。
參展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在展臺中央擺放了一個電動汽車利用的全景模擬圖。展臺四周,則掛著電科院在柔性直流輸電、直流換流閥、定制電力技術、高溫超導儲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電科院營銷部副主任盧衛疆介紹說,這些成果作為智能電網建設的組成部分,會引領其他企業的研究方向,促使其產品更適用于電網。例如,在風電并網方面,已經有許多企業與電科院開展合作。
當然,清潔能源博覽會與中國電力論壇合辦只是推動設備“與電網友好”的直接原因。它的根本原因,則是清潔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科隆展覽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馮向軍這樣認為。
我國清潔能源投資快速增長,不光是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乃至地熱能發電都有較快發展。大唐龍源電力的展臺,就專門做了上述發電類型的模型。
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制造企業。LS電纜的金善國說,韓國的電源結構中,核電占45%,水電占15%,其他基本是火電。“受限于韓國的地理空間,風電、太陽能發電在韓國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花大力氣研制相關產品,中國的清潔能源投資快速增長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本屆展會關注電網友好,正在預見中。清潔能源發展,需要并網利用。但多數清潔能源發電不穩定,而且并網容量越大,對電網危害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證清潔能源并網安全,既是出于國家能源安全的考量,也是出于對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考慮。
熱點關注:低電壓穿越
清潔能源展重視“電網友好”的最大證據,是風電機組都在宣傳其具備的低電壓穿越功能。這個被電網企業呼吁了3年之久的技術,終于在風機企業心中扎下根。
備受關注的低電壓穿越
6月22日,Nordex(北京)風力發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艾默生網絡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宣布,已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張北風電試驗基地完成首例低電壓穿越風場的測試工作。
看看今年發布會的規模,你就會了解,Nordex對今年的發布會有多重視:今年的低電壓穿越測試發布會,20余家風電場業主與會。
兩家企業對通過低電壓穿越測試有著很高評價。艾默生大中華區副總裁崔益彬表示,這可以為其他整機制造商帶來更多經驗;恩德技術總監倪忠仁則表示,在國家頒布風電機組并網檢測的要求之前,Nordex已經展開了產品的低電壓穿越的測試工作,此次通過測試,甚至可以標志著中國風電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推動風電行業提升技術水平具有促進作用。
臺達能源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展示的2000千瓦全功率水冷變流器,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的風機功率系統,同樣提出了具備低電壓穿越的能力。
低電壓穿越是指風力發電機并網點電壓跌落的時候,風機能夠保持并網,甚至向電網提供一定的無功功率,支持電網恢復,直到電網恢復正常,從而“穿越”這個低電壓時間。低電壓穿越是對并網風機在電網出現電壓跌落時,仍保持并網的一種特定的運行功能要求。
如此多的風電設備廠商關注低電壓穿越,對于電網而言,自然是一個值得欣喜的事情。
“軟門檻”與“硬門檻”
中國電科院是最早提出“風機應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的單位。電科院風電并網研究和評價中心的遲永寧說,幾年前他們就力圖使相關行業重視低電壓穿越,但一開始并非十分順利。
事實上,在前幾年,低電壓穿越更多地是作為一個行業“軟門檻”出現的。因為實現低電壓穿越需要很高的技術水準,部分技術領先的企業就力圖通過研究這一“附加”特性,證明其產品的技術水平。
陽光電源公司的風能高級客戶經理翟解表示,企業在2008年就開始研究低電壓穿越功能。恩德公司董事長葉凱森在2010年6月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承認研究低電壓穿越功能具有“額外意義”。
時至今天,“軟門檻”已經演變為“硬門檻”,迫使所有風機制造企業重視這項功能。轉為“硬門檻”的風向標是風電并網技術國家標準的初審結束。
6月23日,來自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一位專家,在參加清潔能源展期間透露,風電并網技術國家標準的首次審核已經結束,將由電監會進行二次審核。該標準的核心即為要求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技術。初審結束,意味著距離強制性要求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的時間越來越近。
不僅如此,今年3月頒布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征求意見稿)同樣要求,對于風電裝機容量占電源總容量比例大于5%的省級電力系統,其電力系統區域內新增運行的風電場應具有低電壓穿越能力。
2月24日,中電酒泉風電公司橋西第一風電場及附近16個風電場的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損失出力84萬千瓦,占事故前酒泉地區風電出力的54.4%。4月25日,酒泉風電基地再次發生事故,上千臺風機脫網,損失風電出力153.5萬千瓦。國家電監會在調查了幾次風機脫網事故后認為,當前已投入運營的風電機組多數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在電網出現故障導致系統電壓降低時容易脫網。上述事故,使得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勢在必行。
但問題是,國內僅有部分風機制造商突破了這一技術門檻。目前市場上以雙饋機型風電機組為主,如果要進行該技術的改造升級,廠商成本將大大增加。如果需要對現有運營風電場進行技術改造,也將加大運營商的投資改造成本。
由此可見,風機廠商的低電壓穿越之路還有很長。而對于電網企業,在對其滿懷希望的同時,也需要繼續對其進行審慎評價。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