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社會被眾多的巨大變革所沖擊,而沒有哪一個顯出優勢時,對未來的信念就被弄得支離破碎,對變革的意義就難以辨別與選擇,1980年,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溫.托夫勒發表了《第三次浪潮》。他認為人類社會經歷三次浪潮:第一次農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現在人類開始了第三次浪潮。但是這次浪潮具體表現形態是什么呢?
武漢理工大學著名學者、自動化領域專家項國波教授在《自動化導論》中提出,時代是人類在開發、利用能量變換和信息變換不同發展階段的劃分。用控制論觀點看社會,人類已走過了兩個時代,現在開始步入第三個時代--自動化時代。
項教授認為,現在人們正在利用自動化科學與技術把工人、農民改造成為知識分子,物質生產將逐步轉交給機器人去完成,人類自身主要從事知識生產、科技創造。
我們已經看到凡是需要能量變換的地方都會有相應的信息變換機與之相匹配,即在人類活動所見的空間,只要需要用力的地方,都會給它配上一個小的腦袋——單片機或微處理器之類的小腦袋。不僅工業生產自動化了,農業生產、家務勞動、交通運輸、人居環境凡是已知的規律,都可以用自動化技術來完成
自動化幫助農民開天辟地
第一次依靠農業技術把牧民逐步改造成為農民,在那個時代,農業技術成為一切科學技術的群落集。不論是生物學、天文學、水力學、數學,還是火的發現,都被用來發展農業生產,才能完成第一次勞動力大轉移。
1784年,蒸汽機出現之后,工業技術成為那一時代一切科學技術的群落集,幾乎所有科技成就都被用來生產商品,才能把農民一批又一批地改造成為工人,經歷三百多年,完成了第二次勞動力大轉移。
自動化科技正在改變著人類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形態,成為第三次人類勞動力大轉移的唯一唯一一組科學技術的群落集。在自動化的工業生產中,操作那些自動機的人,已經不是只具有初等文化的人了,而是各行各業的專家,農業生產也不例外。
自動化技術正是提高人類勞動生產率最有力的工具,使社會物質極大豐富起來。只有此時,人類才能擺脫為了糊口不得不從事強迫勞動,人類的個性、創造力被壓抑的狀態才能獲得解放,人類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知識才能成為創造社會財富最主要的戰略資源,最主要的生產資料。
傳統農業是以消耗實物資源為主的農業,主要表現方式是粗放、效率低下、抗風險能力差,對知識和信息的應用,傳統農業對電腦和互聯網嚴謹性不強。智慧星球、物聯網等先進科技理念與技術提出與發展之后,現代農業的理念出由精準農業、生態農業等演變成智能農業、智慧農業。
從信息到智慧,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現代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控制、現代機械等技術的綜合應用,使農業的產供銷實現高度的智能化,從而促進農業的向智慧農業的轉變,更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綜合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5.4億噸以上。與上一個五年規劃提出的1萬億斤目標相比,增加了800億斤糧食。要實現這個目標,都離開不與自動化相關的科技應用。
自動化時代的農業生產藍圖
走向未來的農業,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給都市人提供健康的食物和營養,其內涵正在不斷擴充延展。無論是英國館的種子圣殿、還是中國館的超級稻,都表明了未來的農業發展,必然凝聚著更多的科技含量。
智慧農業的曙光乍現,智慧農業已出露端倪,正在形成規模化應用。智慧農業技術,也將形成比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市場更好的技術。
所謂“智慧農業”就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
通過農業機械導航控制技術研制而成的無人駕駛拖拉機,使農機駕駛員從單調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顯著提高作業精度,避免重復作業,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
通過實時采集大棚內溫度、濕度信號以及光照、土壤溫度、CO2濃度、葉面濕度、露點溫度等環境參數,自動開啟或者關閉指定設備。并根據用戶需求,隨時進行處理,為設施農業綜合生態信息自動監測、對環境進行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無線采集設備將檢測環境的溫度、濕度、PH值等數據傳送到基站,再通過基站發送到網絡平臺。農民朋友們只要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登陸個人平臺,就可以根據數據對設施農業內的自動化設施進行遠程的操控。輕松實現無人值守和遠程監測。不僅測量精確可靠,而且操作調試十分簡便。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隨處看見這樣的情景:農民坐在電腦前,輕點鼠標,即可實現翻地、播種、除蟲、灌溉和收獲,就如同“開心農場一般簡單,這一切,有賴于自動化相關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實踐表明,農業若不能實現智能化,一切都是空談。項教授認為,自動化時代是人類歷史的必然。我國目前雖然也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從總體來看,仍處在人力時代,因此用自動化技術發展農業生產成為當務之急,把農民改造成為知識分子是我們今后幾代人終身為之奮斗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