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距楊利偉首次飛向太空已有10年。6月26日8時7分,神十完美回家。9時41分許,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神十”任務主著陸場結束為期15天的太空之旅,從飛船返回艙健康出艙,由太空家園返回到地球家園。
和此前神舟飛船相比,“神十”有哪些不同和突破呢?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說,在承擔的使命上,神九主要是進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實現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而神十雖然還要繼續進行與天宮一號的自動和手動空間交會對接,但是其重點轉向對這些技術的驗證和應用。相當于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要進一步定型階段,為以后進一步開展空間實驗室的研究和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一個天地往返的運輸系統。在具體實驗內容上,神十增加了繞飛,也就是神十飛船計劃繞著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進行繞飛。這一實驗的成功對建造空間站同樣非常重要,因為空間站上可能有多個對接口,飛行器要從多個方向與它對接,這就需要對飛行器繞飛進行進一步考核。
載人航天器一旦成功后,其技術就會逐漸定型,但是在工藝上會更加精細化控制以保證產品質量。”航天科技八院第805研究所的王治易告訴記者。其曾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稱號。
技術成熟,生產工藝穩定之后,很多設備就可以量產。飛船研制成本下降,質量上升,研制周期也得到相應縮短。同時隨著測試流程的優化,飛船測試效率更高。據了解,本次神舟十號共承擔30余項科學試驗,是神舟九號的兩倍多。
以太陽能電池板的基板為例,我們在用膠量、固化工藝等方面作了嚴格控制,使得在同樣的重量下,基板結構的性能更強。王治易說。
專家告訴記者,神十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達到26%左右,這在世界上是處于領先水平的。如果該技術能夠繼續研究,并進一步降低成本,將會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宇宙飛船飛行時,在光照區用太陽能電池發電、供電,陰影區用化學電池供電。”811所專家說,飛船升空前,電池充滿電,發射點火和飛行過程中用的都是化學電池。化學電池充滿電后正常放電是1-2小時,這是考慮到飛行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因素,如繞地球飛行第一圈時假設太陽能帆板未能正常打開,就需要飛第二圈時再次嘗試,而繞地球飛行一圈的時間是91分鐘。
太陽能電池翼共8塊電池板,一邊4塊,發電功率是1800瓦。”811所專家介紹,太陽能電池一邊給宇宙飛船供電,一邊為蓄電池充電。繞地飛行一圈的91分鐘里,54分鐘在光照區,37分鐘在陰影區,電源設計充分利用了這54分鐘。
811所專家還介紹,電源是宇宙飛船上的“重量大戶”,所以減重設計非常關鍵,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數十年來,在電源的材料、結構和化學電池的種類上不斷更新,已將重量減到目前所能設計的最低限度。
電源是宇宙飛船和航天員安全的一大保障,811所專家說,設計上對電源的要求是“一次故障正常,二次故障安全”,即當電源出現一次故障時,宇宙飛船完全能夠正常飛行,一旦出現第二次故障,就要有足夠的電源保證地面上的指令能傳遞到宇宙飛船上,指示航天員操控飛船立即返回地面。
此次,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能駕著神十飛能順利安全的回到地球上,太陽能電池可謂是功不可沒。
編者好奇,當神十飛船回到地面的那一瞬間,航天員一閃而過的第一個念頭是什么呢?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