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走進家門,迎接你的不是亮晃晃的燈光,而是一群打著小燈籠的螢火蟲,該是怎樣的浪漫!在閘北區場中路某居民小區底樓,年輕的七一中學實驗員王偵,把浪漫變成了現實。在近10個水產周轉箱里,他培育了近2000只螢火蟲。在崇明島上長大的王偵說,他的夢想,是讓更多的人可以在都市的水泥森林中,重新見到這些小精靈的身影。
對螢火蟲產生興趣
王偵的父親王新明和母親顧燕都是農場職工,在他們的記憶里,曾經,夏夜里見到螢火蟲并不是什么難事。王偵小時候,有次生病,媽媽下夜班回來,給他帶了一只螢火蟲,小蟲子一閃一閃地發出光芒,讓他驚喜不已。
王偵的父母支持兒子的興趣,成了兒子的好幫手
但是,隨著王偵一點點長大,到市區求學,童年的這幅美景,似乎漸漸遠去。高三那一年,學校組織學生去崇明露營,回到家鄉的那個夜晚,王偵竟然又意外地看到了成群的螢火蟲,如同電影《阿凡達》中的奇幻場景。“越來越脆弱的生態系統奪走了螢火蟲的家園,有什么辦法幫助這些小精靈回到都市?”王偵說,從那時起,他就對這個神奇的生物產生了興趣。
顯微鏡下的螢火蟲纖毫畢露
開啟尋螢育螢之旅
拉著表弟,王偵開始了他的尋螢之旅。他們在崇明一處偏僻的草堆里,捉到了數十只螢火蟲,覺得螢火蟲應該吃樹葉、蔬果之類的食物,沒想到,第二天,螢火蟲全都死了。
王偵自創微循環系統,確保水質達到螢火蟲的生長要求
螢火蟲究竟怎么養?它的食物是什么?它需要怎樣的環境?在網絡論壇上,王偵找到不少同好之人,但是賞螢者多,養螢者少,所有的門檻還要自己摸索。
高中畢業,他報考了上海海洋大學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和幾個興趣相同的同學在2008年順利地通過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申請,開始了他們的“螢火蟲繁育計劃”,利用假期走南闖北,到郊外尋找螢火蟲的蹤影。
王偵喜歡用相機和顯微鏡捕捉螢火蟲各個階段的美
沒有光污染、有潔凈水源,王偵告訴記者,由于生存環境苛刻,螢火蟲可以被視作衡量一個區域環境質量的標志。全球現存大約2000種螢火蟲,中國境內大約為100余種,有水生和陸生之分,找到他們并不容易。由于不能打開光源,嚇到這些小生靈,同伴們往往只能在人跡罕至的山溝,摸黑前行。雖然不止一次踩入沼澤,掉入水溝,但是,每一次邂逅,都讓王偵如入夢境。如今,他的足跡已經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在浙江的竹林里,被當地人稱作“火鏈蟲”的螢火蟲圍繞竹枝起舞;在廣西,王偵找到了如同蠶寶寶大小的“多點螢蟲”,全身有多達33個發光點,晶瑩剔透。“黑夜里,忽然看到螢火蟲星星點點的光,會一下子對未來充滿希望。”王偵說,那是很難用言語描述的激動。有趣的是,在螢火蟲聚集區,經常可以見到發著光的蝸牛殼。原來,螢火蟲的食物不是樹葉,而是蝸牛、螺螄等“葷食”!
若非親眼所見,很少有人想到蝸牛竟然是螢火蟲的食物
在家建螢火蟲樂園
在大學實驗室內,王偵小心翼翼地嘗試將野外帶回的螢火蟲繁育孵化。他設計了水微循環系統,既保證了水質的清潔,又不會因為換水沖走了水中的螢火蟲卵。2010年,畢業前夕,他的“水棲螢火蟲化蛹裝置”還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認證。通過互聯網,他不僅認識了國內權威螢火蟲研究專家,還參與籌建了位于廈門的國內首家螢火蟲公園。在父母支持下,他把家中客廳改造成了螢火蟲樂園,悉心繁育著一批又一批螢火蟲寶寶。
去年,王偵應聘來到七一中學,成為一名生物實驗員。他主動向學校提出,在高一年級開設《再見螢火蟲》的拓展課,受到學生歡迎。“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牛郎織女星。”這是王偵最喜愛的一首詩。在他的課堂上,不僅展示螢火蟲的成長奧秘,也分享古今中外詩篇佳作描述的流螢之美,體會環境保護對小生命來說是何等緊迫和重要。這個暑假,他計劃著把家中的小院改成迷你的“螢火蟲公園”,邀請學生重溫自己兒時的快樂。
輕攪水面,螢火蟲就會點亮燈籠,宛若漫天星辰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