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智能電網訊:多媒體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很多人已經身處其中,最典型的感覺是數據增加速度之快,據估計,從現在到2020年,網上各種各樣的大數據總量有40Z,差不多比現在增加了50倍。數據的豐富可以用泛濫來形容。當然,數據多了以后,就會導致好和不好兩種結果。
比如在零售、科學計算、生活方面都有各種各樣的數據,數據量的大小對現有的存儲、處理平臺帶來了極大地挑戰。
大數據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數據產生方式現在已經被極大地改變,因為以前數據的生產都是由專業團體、專業人士,或者是專業公司完成,而現在數據產生更多是個體行為、是個人,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自己所采集的終端來產生大量的數據。
數據傳統途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以前獲取信息的來源基本上是報紙等平面媒體,或者電視、廣播等傳播媒體;現在很多信息來源通過互聯網。互聯網已經變成了媒體傳播的主要途徑,這個改變對整個社會也產生了非常大的改變。
社交環境網絡化變革,以前交朋友更多是生活的圈子,比如說同學、鄰居、親戚,現在更多的通過是互聯網這種虛擬的環境。
數據存儲習慣發生變化,以前都是把照片和文件備份到自己的電腦或者軟盤上。現在這種觀念已經改變,除非做保密工作,或者是年紀大一點的另當別論,大多數人就把它放到網上,在云中進行存儲。
社會安保系統變革,現在還沒有真正實現,實現之后會對人們生活有非常大的變化。現在整個社會安保,整個城市里面已經有很多的傳感器、攝像頭等,通過它們可以使得社會變得更加安定,或者說發生案件會快速破案,這個系統對現在的安保系統會帶來非常大的沖擊。
2012年圖像和視頻數據在整個大數據的比例已經占到80%多,今年圖像和視頻數據在整個大數據的比例已經接近90%,真正的大數據核心是如何進行數據處理、如何挖掘數據,并找到數據的規律。而大數據處理是人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智慧城市的大數據挑戰
多媒體大數據,特別是與圖像、視頻有關的傳輸、存儲、處理、應用是個問題。
現在街上安裝的攝像頭所拍下來的東西不會永遠保存,為什么有效存儲那么困難?究其原因是存儲的費用過于昂貴。
智慧城市中的多媒體大數據挑戰來源于智慧城市本身。智慧城市的平安、健康、適宜居住、交通方便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這個信息系統實際上是包括視頻傳感、物聯網系統、網絡和整個決策系統構造成的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才叫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的整個系統中,還包括可視化的治安防控系統、應急聯動子系統、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等子系統,自然災害、公共事務等發生以后,它們能夠啟動應急聯動的功能,對于整個智慧城市進行決策有很大幫助。那么如何解決數據存儲空間過少的問題呢?
數據源源不斷的產生,源源不斷的向系統里面輸入數據,系統的存儲需要不停的增加存儲設備,但單純的增加存儲設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實際上,從90年代初,在數據存儲領域就提出了通過壓縮的手段來削減存儲開支。如早期的VCD、DVD編碼標準發展到現在高數據壓縮技術。目前的編碼和解析不能同步進行,一般的編碼技術是從采集端送回到局部以后再進行分析,這樣就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在未來需要不斷提高編碼的效率和識別率。通過編碼效率和識別率可以有效的提高數據存儲空間以及存儲效率。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