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工控網訊:作為大宗生產、生活資料運輸通道的京杭運河蘇南段,承擔著江浙滬及山東、安徽等省物資交流任務,多年以前曾發生多次48小時以上的船舶堵檔,船民多有怨言。然而這種現狀隨著蘇南運河無錫段全程實現物聯網技術后被打破。
自2011年以來,蘇南無錫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期間,無錫航道處利用智能化技術對航道進行管理,京杭運河無錫段再沒有發生過船舶堵檔,單船航速從12公里/小時提高到16.公里/小時,每1000噸貨物運輸1公里的水運經濟成本節約了50多元。
無錫段“智能航道”建設是基于物聯網技術,主要由“現場監控與感知的數據采集系統”、“后臺指揮調度中心數據傳輸和展現系統”,以及“軟件平臺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該項目在京杭運河無錫段40公里航道兩岸安置了五大類數百個傳感器,24小時實時監控航道現場設施并采集源頭數據,構成了“感知航道”的前短觸角,并達到全區域、全過程的及時、動態、準確的監測,將“感知”到的航道數據,通過近岸自組織無線傳感網和有線光纖構成的基干網絡,匯聚至指揮調度中心的系統平臺。
筆者在無錫市航道處指揮中心電腦屏幕看到,在無人值守的運河上,該系統能自動通過運河兩側及跨河大橋上的監控設備對往來船只進行掃描并進行圖像分析,指揮中心瞬間獲得每艘船的編號、噸位,對運河警示牌是否完好及船只違章影響運河暢通,指揮中心也能瞬間接到系統自動報警以便及時處理。同時,船民進入運河無錫段和只要打開由主管部門免費配發的智能手機,打開“感知航道界面”就可隨時獲得水位情況,前方和水底有無障礙,一旦遇到險情,船民可自行避險。
該技術實施以來,京杭運河無錫段暢通度提高了80%,事故率降低11%,船舶最大噸位從500噸提高到1000噸。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