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研當家人話轉型創新
面對國內鋼鐵行業的嚴峻形勢,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鋼研”)在去產能和轉型升級的問題上有何見解?作為一家科研型央企,中國鋼研在推動“雙創”方面又有哪些舉措?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研董事長、黨委書記才讓在國資委新聞中心等主辦的“對話新國企·加油十三五”訪談中談了其對上述問題的見解。
“互聯網+”推動冶金行業發展
談到鋼鐵行業“去產能”的問題,才讓坦言:“必須要理性面對現實,不要抱幻想。必須死掉一批,關掉一批。誰被動,到最后真是要死了。”他表示:“若要探尋鋼鐵工業的出路,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和互聯網。冶金工業+互聯網是必然趨勢。”
才讓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引進以后,在工業品的銷售和采購的作用已經非常明顯。工業互聯網和現在常說的互聯網是同源,但是角度不太一樣。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都是在流通和信息領域里面做的功課比較多,而工業互聯網又是一個大的課題,冶金工業+互聯網是必然趨勢,即通過無線通訊、無線互聯網、加上GPS定位,組成一個冶金互聯網。
其實,中國鋼研近年來一直在轉型。“過去我們有很大一塊業務是基于鋼鐵行業的,有40%至50%的業務是與冶金行業有關,現在已經做了很大的調整,逐步轉向于服務其他行業,冶金行業的比例只有16%至18%了。”才讓告訴記者,“比如之前我們的自動化板塊緊緊咬住鋼鐵,現在在化工等其他行業都打開了市場。我們的材料領域更是如此,除了鋼鐵工業的特鋼、普鋼外,我們更多的是面對其他行業,包括電信、船舶、軌道交通、核電以及石油石化等。因此,我們的業務還算是相對多元化的。”
科研團隊享50%成果收益
在推動“雙創”方面,科研院所出身的中國鋼研一直在積極探索,尤其在激勵創新的體制上做出了變革。
據才讓介紹,其一是設立了5000萬的創新創業基金,完全以基金的模式代替過去的科研經費模式,專門扶持創新創業的熱點。其二是有組織地成立創新團隊,創新團隊提出的項目計劃書與企業的創新結合起來,與投資公司、孵化基金結合起來,成為一個體系。根據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國鋼研設計了一個相當于項目分紅權的結構,50%的創新收益是團隊和個人享受的。
“從基金的設立、組織架構的形式,到后面孵化、轉化的配套,再加上項目分紅權,建立起一套創新激勵體系。”才讓表示,創新激勵體系建立后,科研的關注領域從傳統的冶金行業脫離開了,更多地關注綠色制造等新領域。中國鋼研已經設立了包括3D打印在內的幾個大的專題項目。同時,科研項目的設立針對性更強、命中率較高、經費靈活,并以分紅權實現創造出的增量價值共享,從而使成果轉化率更高,提升了效率。
央地對接拓展區域市場
今年2月底,國資委率領大規模央企南下,與廣東省政府簽訂了廣東省-中央企業“十三五”戰略合作對接協議,中國鋼研是其中一家。
對于這次央地對接活動,才讓告訴上證報記者:本次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中國鋼研旗下兩個上市公司,一個是鋼研高納,其在東莞設立了華南研究機構;另一個是安泰科技,這次在深圳前海注冊了一個系統的科技投資平臺。主要是為這兩件事去跟廣東對接,同時也是為了系統了解廣東‘十三五’發展的戰略,以及對中央企業的希望和要求。
才讓表示:“此前中國鋼研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北京及周邊。但是‘十三五’時期,我們有兩個重點拓展方向,就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這兩個地方是我們想戰略布局重點突破的領域,所以廣東的事我是親自去的。下次國資委有類似機會,我們也不放過,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戰略目標區域,我們還會繼續參加。此外,例如西部區域扶貧攻堅等,我們也會積極參與。”
對于中國鋼研的“十三五”規劃,才讓透露:“目前正在編制過程之中,預計兩會之后會向國資委提交一個集團總體的‘十三五’規劃綱要。”
據介紹,該規劃預計包括至“十三五”末期中國鋼研的區域和產業布局目標,經濟指標中包括銷售收入翻番、利潤總額翻番、員工收入翻番等內容。此外,對于組織結構、內部體系設計、互聯網+、“兩化”融合等也將涉及。“總體來說挑戰很大,但機遇也很多。”才讓稱。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