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回顧過量子點三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商業化的努力最后停在了顯示,而在各種形式的產品中,薄膜成了目前的勝利者。但無論量子點是封在LED里頭(on-chip)、封在玻璃管放在顯示器旁邊(on-edge),還是做成一層薄膜放在背光模組里(on-surface),商業化的邏輯還是一樣的。
量子點顯示應用方向
先走光致發光
即使量子點電致發光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但發展的很緩慢,實現量產水平的顯示應用就轉到了光致發光,承襲原有的LCD系統,利用量子點的特性將單一波長的藍光轉換成紅光與綠光,取代原本白光LED采用的熒光粉,進而達到廣色域的效果。
都強調廣色域
目前光致發光的作法,進入市場的口號無非就是“廣色域”,事實上也只有廣色域是最沒有爭議的優勢,所以回到性價比的觀點來看,提升的產品價值對照衍生的轉換成本,QDEF是個定位正確的產品嗎?我們先繼續往下看,量子點顯示應用被忽略的問題。
量子點顯示應用迷思
行銷跟騙術之間,往往只有一層薄紗,量子點在商業化的過程,也采用了很多取巧的說詞,主要的盲點有以下四個:
(1) 阻水氧難度高
量子點因為是無機物,所以宣稱自己比OLED穩定,但事實上奈米尺寸的量子點很敏感,不只跟熒光粉一樣怕熱,還和OLED一樣怕水氧,實在沒有嘲笑OLED的本錢,商業化的過程中,許多精力和成本都被消耗在阻水氧上。以3M與Nanosys推出的QDEF為例,QDEF厚度大約210μm,其中上下兩片Barrier Film(阻水氧層)就占了110μm,成本也占了整張膜的一半。
(2) 是增艷,不是增亮
即使3M和Nanosys多次在公開場合教育大家,QDEF不只讓顯示器色彩更鮮艷,還能達到增亮跟節能的效果(增亮跟節能是同樣概念,只是“固定能耗看亮度”或“固定亮度看能耗”的差別),最常聽到說法是節能20%以上,這種宣稱雖然不算是詐騙,但也有誘導的嫌疑。
首先,站在光的能量的角度來看,傳統LCD的紅光跟綠光,是靠YAG產生的黃光,透過彩色濾光片個別濾出來的,濾光片的作用就是只讓想要的光通過,其他的通通擋掉,然后以光譜的角度來看,YAG的半高寬根本是悲劇,當你只要綠光或紅光時,大部分的光都被請回家了,見下圖:
咱們量子點就不同了,一開始就給你獨立的綠光跟紅光,顏色已經調到美麗的波長(ex:綠光530 nm/紅光630 nm),所以沒有產生太多多余的光,也因為”不要的光”比較少,所以理論上比較亮/節能。
對,目前為止都沒有錯,但是沒有提到量子點的轉換效率,官方說法是80%以上,且不論實測能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YAG的轉換效率是輕松破90%的,所以在傳統色域基礎上省電20%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而且別忘了熒光粉也可以換紅綠粉,當LED配上高級紅粉與綠粉時,量子點的節能說就瞬間失去了立場。
除了轉換效率的問題外,增艷跟增亮還存在Trade-off的問題,這里班門弄斧來個三秒鐘小講堂,光的能量跟我們常說的亮度是兩碼子事,因為人眼感知的亮度還得乘上”視效函數”,以綠光為例,當波長從550往530移動時,色域覆蓋程度是變廣了,但感知亮度也同時下降了。
這問題當然不是只有量子點有,但是當量子點電視拿亮度去換廣色域后,往往會用其他方法來彌補,比如用更大更亮也更貴的LED,以及外加一片非常貴的增亮膜DBEF(同樣來自3M,呵呵呵不解釋),然后再拿量子點電視跟非量子點電視對比,看起來好像又增亮又增艷又省電,是臺所有愿望一次滿足的真?旗艦,殊不知…這些都是錢堆出來的啊孩子!
其實新技術在商業宣傳時,總不免俗要搞個新舊技術的對比,然后總喜歡用昂貴的鉆石去敲壞掉的軟柿子,對照組常常是成熟技術中的中低階產品,還配上比較差的設定(比如有些商場在比色域跟畫質時,“犧牲組”還會奸詐的調低亮度,讓視覺表現更差),如此用心良苦,也就為了營造出膨湃而煽情的差距,這樣對嗎?雖然比起化妝品和減肥產品的無恥行銷,科技產品已經客氣很多了,但仍然是個不踏實的壞習慣。
(3) 不是換層膜這么簡單
光致發光應用中并沒有藍光量子點登場的余地,所以一切的關鍵都在紅光、綠光量子點上,也由于量子點在LCD里的工作是負責產生紅光和綠光,原本背光模組里的白光LED就必須換成藍光LED。因此,嚴格說來QDEF只換掉擴散片的說法也有瑕疵,實際需要設計變更的還有LED。
換個藍光LED很難嗎?不就是少混個熒光粉,材料成本還減少啊!但別忘了現在白光LED因為經濟規模便宜成什么樣了,新開一個料號就是多一個庫存,衍生額外的生管、物管、品管就不多說了,藍光LED還得跟紅綠量子點,以及彩色濾光片開三方會議,好好對一下色座標,才能正確的呈現想要的色彩,這些麻煩都是旁人看不到也不容易理解的。
另外補充一點,QDEF連擺放位置都很計較,為了讓光在層層光學膜中旅行時,重復反射通過QDEF的次數增多,所以QDEF還得放在離光緣最近的地方,一但順序往上移,紅綠光的轉換不足,就會造成偏藍的現象。
(4) 對手是KSF不是YAG
如第二點提到的,LED并不是沒有廣色域的solution,拿YAG對比量子點并不是apple to apple的公平競爭,要站在廣色域的角度去思考,就該拿KSF+β-sialon來比,即使只比色域量子點還是完美材料,但把成本跟壽命都算下去的話,量子點還有明顯的優勢嗎?
總結量子點的商業價值
講了長長一串,總結一下“量子點+光致發光+顯示應用”的商業價值,對于替代技術來說,進入市場的能量有多強,似乎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其實簡單的說,可以看做“創造價值”及“衍生成本”相減以后的凈價值。
創造價值面
廣色域當然是量子點顯示器的心臟,除此之外還有個難以量化的價值,就是相較于今日的OLED或當年的LED,“量子點”于行銷上更有利,畢竟關于奈米材料的幻想與期待已深植人心,量子點本身就是未來科技的等義詞,對于不理解技術的人來說,量子點聽起來也比OLED威猛多了,行銷只要多用一些“量子”跟“奈米”的字眼,整個感覺就高大上了,這不是史諾胡扯,人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是真的。
衍生成本面
衍生成本也可以想成是替換成本,列舉如下:
厚度
厚度是其中一項,即使QDEF已經從310μm減少到210μm,但對斤斤計較的高階產品來說(手機or薄型電視),導光板光是要減少幾百μm就很糾結了,這現象在手機更明顯,手機的Side View LED也辛苦了好多年才從0.6t慢慢轉向0.4t,下個世代的0.3t才不過少100μm,對LED廠來說就是個難以挑戰的里程碑,結果來個QDEF一切的辛苦都毀了,當Nichia為了自己精美的1803(0.3t)感到驕傲時,看到3M的QDEF粗魯的疊上去,能不生氣嗎?
壽命限制
官方說法是三萬小時無衰減,這個數字可能太過樂觀了,實測常常出現一萬就不對勁的狀況,雖然量子點薄膜的壽命目前還找不到有公信力的數字,但別忘了量子點是很不穩定的材料,相較于OLED顯示器會“越看越不藍”(因為藍色發光層陣亡),量子點恰恰相反,很可能出現“越看越藍”的狀況(因為紅、綠量子點陣亡)。
P.S.量子點還是很新的產品,壽命這點可以先持保留態度,等個幾年會見真章。
替換與新增材料成本
關于藍光LED和新增DBEF的部分,前文提過就不重復論述,光看QDEF本身就是天價,以55吋電視來說,要買一張正版QDEF報價是100塊美金!除了Barrier Film很貴外,量子點也是很昂貴的材料,一克的價格如果是實驗用的,價格可高達數千塊美金,是黃金價格的百倍以上!即使量產水準的量子點,普遍也在30塊美金以上,未來就算降至20 USD/g以下,仍然比KSF和β-sialon貴,更別說十塊錢以下就有的YAG了。
關鍵材料產能
量子點是Batch式的生產,量子點顯示器如果真如某調研機構預測的這么樂觀,產能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合成量子點的產能是一回事,做成模的產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全世界能做出好的量子點薄膜的,除了3M還有幾家?
供應鏈門檻
這是所有新材料進入市場都需要面臨的考驗,供應鏈上下游在不同產業中有不同的僵固化程度,一般來說越下游的產業越有話語權(產值越大),下游牽動上游一直都比反過來容易許多,而且更改材料牽動采購、品管、研發…等層層關卡,新材料的導入速度除非綁品牌效益或客戶策略,不然一般來說都是牛步。
制造業的指導原則是這樣的---要換材料可以,去考慮新開案的機種,沒有品質問題原則上不EC(Engineering Change,工程變更),因為大家都是領薪水混日子的工程師,舊材料用的穩穩的開心又順心,沒事干嘛為了什么新科技找自己麻煩,尤其新材料通常比較貴,采購跟PM會非常不開心。
還有一個很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與量子點對話的產業存在“專業知識不對稱”,量子點是很先進的奈米材料,多半是由化學、光電功底深厚的公司主導,如果對口產業是高度知識密集的“高科技產業”,至少工程師的內功好,溝通上還不會太痛苦,但事實上往往事與愿違。
當QD film走向QD on chip后,專業不對等的痛苦指數恐怕會更高,大家也知道LED產業產值低、獲利慘不忍睹,根本養不起幾個厲害的工程師,別說共同開發一起成長了,只怕連正常使用都會搞砸,完全不懂如何為了新材料調教與應變,量子點制造商得因此負擔龐大的“教育客戶成本”,沒辦法,這恐怕是所有先進上游材料廠,在沒有集團與策略伙伴奧援時,必然的宿命。
總結起來,量子點薄膜創造的凈價值不夠有破壞性,尤其當優點只有廣色域時,不只和OLED高階電視正面沖突,也殲滅不了配備廣色域熒光粉的LCD,目前的角色定位有點尷尬,只能靠著三星和其他品牌努力的行銷,先在高階電視站穩腳步儲備能量。
量子點的近程發展
說好要講未來的,但不小心糾結在現在太久,只好先用簡單明了的圖交代一下量子點的近程發展:
從Tube走到Film的趨勢已經很明朗了,下個階段是on-chip,理論上這是成本最低、系統變動也最少的方式,但與量子點希望遠離熱源的目標相背,需要先解決材料特性與封裝方式的核心問題,Osram、晶電、隆達都在努力嘗試這條路,但目前研發中的量子點LED,盡管采用了中間有隔離空間的方式(類似remote phosphor,見下圖),但是壽命連破一千都做不到,估計要能成熟量產,需要等到2018年。
量子點的中長程發展
既然量子點薄膜沒有巨大成功的跡象,量子點LED發展也還不明朗,顯示應用這條路感覺很不樂觀啊!但如果眼光放遠一點,目前的做法其實只是光致發光的牛刀小試而已,量子點在顯示的想像空間遠不只如此,以沖擊效果和系統變動的程度來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Phase 1:取代熒光粉
量子點無論是On-Edge、On-Surface還是On-Chip,都還只是熒光粉的替代品,功用與熒光粉相比并無二致,簡單說就是色域的升級而已。
Phase 2:取代彩色濾光片
利用圖案化的量子點取代彩色濾光片,這個念頭也存在許多年了,彩色濾光片用濾掉光的方式實現子像素三原色,三分之二的光根本沒機會見到世面就回家了,若換成像素化排列的量子點微結構,理論可以接近無損的轉換出三原色,光穿透率可以直接變成三倍(同亮度的光源耗電變成三分之一)!QDEF連能耗提升20%都有點爭議,放在背光模組跟放在彩色濾光片的位置相比,根本就是小情小愛。而且量子點畢竟是量子點,廣色域的優勢那是完全不用說的。
有人直接把這種產品稱作QDCF(Quantum Dot Color Filter),史諾認同這種商業名稱很直覺的叫法(就像QLED之于OLED一樣),盡管說量子點是Filter并不正確,但只要想成是Quantum Dot Color-Conversion Film也就是了,好記比較重要,觀念沒弄錯就好,所以往后我們都稱之為QDCF。
彩色濾光片是光的終結者,把他換掉的念頭自然沒有斷過,三星、LG和BOE等面板廠早就把念頭動到量子點上,只是先別說量子點圖案化要怎么做,要做多厚才能符合需求…等等問題,光是“偏光片內制”這點就卡關了。
為何要偏光片內制這件事我簡短說明,液晶模組里的控光機制是靠兩片偏光片和液晶來完成,這個機制允許彩色濾光片在兩個偏光片的中間,但量子點放在偏光片中間會破壞光的極性,導致液晶的控光功能失效,唯有靠偏光片內制或QDCF外制才能解決,詳情可以去搜尋液晶的結構與原理。
QDCF不僅在LCD的架構下很有潛力,更長遠來看還能用在Micro LED上,成為Micro LED的隊友而非敵人,至于具體來說效用是什么,就留到往后的Micro LED篇吧!
Phase 3:成為發光層
量子點顯示最關鍵的里程碑,就是從光致發光走向電致發光,真真正正成為自發光顯示器的QLED,擁有自發光所有的好處(省電、高對比、高反應速度)和量子點無敵色域的天賦,是OLED未來發展的巨大威脅,也是中國彎道超車的重要武器,別說納晶的彭笑剛押注在此,量子點大廠基本上都把QLED當成重要的長期計劃,QD Vision和Nanosys搞電致發光早就搞了好多年,三星更擺明采用“小尺寸推OLED,大尺寸走量子點”的策略,放話將在2019年推出QLED電視,從光致發光的QDEF轉向電致發光的QLED。
QLED目前的效率(EQE)大約是10%,距離量產還有好一段路要走,但長期來看沒有如OLED那般明顯的材料缺陷,且色域更廣、反應速度更快,還直接瞄準了印刷制程,這其實不是量子點傲嬌,實在是量子點升華點太高,根本無法走蒸鍍這條路,于是乎也墊高了QLED的量產門檻。這樣說吧,QLED要嘛就無法量產,一旦達到量產水準,什么尺寸限制啥的一概沒有,而且很容易借由印刷制程降低制造成本,未來發展十分可期。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