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的原理大抵包含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PL)和化學發光(生物發光和燃燒發光可歸類在此),而如今被普遍使用,能產生高亮度、并且有效節能的方式,正是電致發光,早在愛迪生發明電燈時,就已打開電致發光的大門,光源之旅一路從始祖鎢絲燈,一路走到今日的LED固態照明。
而LED、OLED和量子點,都同屬于電致發光中的固態場效發光,電子從激發態(Excited State)以輻射的方式回到基態(Ground State),當材料是直接能隙半導體時,這個輻射就會以光的形式呈現,對無機物LED和量子點來說,激發態的能量位置稱之為傳導帶(Conduction Band,CB),基態的位置稱之為價帶(Valence Band,VB),而對有機物OLED而言,只要把CB和VB換成LUMO和HOMO就好了,道理大抵都是相通的。
激發態的能量較高,回到基態時是釋放能量的,對可發光的半導體材料來說,光就是這股被釋放的能量,激發態與基態間關鍵的能量差就叫做能隙(Energy Gap),能隙決定了光的能量,進而決定了光的頻率與波長,總結的說,材料的能隙就定義了光的色彩,是解開光譜奧秘的鑰匙,不同的發光材料(直接能隙半導體),理論上對應了不同的能隙。
于是在固態發光的旅程中,科學家絞盡腦汁尋找各種波長對應的理想材料,輔以摻雜(doping)的技術實現各種顏色的光,商業化的過程還得考慮到效率、晶格匹配、熱膨脹匹配等種種考量,背后蘊含了龐大的知識與技術,固態照明能有今天的成果,得要感謝科學家們的努力,替照明世界找齊那一塊一塊的拼圖,無怪乎1993年中村叔叔搞出高亮度藍光,補足RGB三缺一的詛咒時,全世界都流眼淚了!這個被譽為“二十世紀不可能的任務”的里程碑,一來意味著二極體白光的誕生,固態照明的路從此打開,二來意味著實現全色彩(Full Color)的原料齊備,LED可以拿去做顯示了!一個藍光的突破,讓LED一口氣打開通往兩個巨大市場的門,中村于是當之無愧的成了諾貝爾獎得主。
該說說量子點了。
對于一維二維三維的納米材料我們這里不討論,我們只需看塊材(Bulk Material)和量子點(Quantum Dot)就好,一般在半導體的領域,我們使用的材料是塊材,塊材由許多原子透過共價鍵合體,原子與原子間的復雜作用力,讓不連續的能階形成接近連續的能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導帶和價帶,導帶與價帶間有固定的能量差,于是塊材的能隙就這么決定了。但當我們把塊材持續的縮小到奈米尺度,且小于其波爾半徑時,量子局限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出現了,原本固定的能階會開始往外擴,當尺寸持續縮小時,發光波長會開始藍移(能量變強,光的波長變短)
這個因為量子局限效應出現的能階改變,就是量子點進入顯示舞臺的核心,只要選一個能隙小的材料,透過尺寸控制就能發出所有可見光,對,所有,什么晶格匹配什么摻雜的功夫都可以洗洗睡了。
量子點最夢幻的事,就是“一種材料,各種波長”,這個光可調的技能,可以用固定的材料去實現多種波長,色彩還又準又pure,這真的很過分,徹底玩弄了半導體能隙與波長一對一的常理。于是,如LED和OLED那般尋找波長拼圖的做法成了歷史,量子點的世界只需要一把鑰匙---“化合物的選擇”,說起來簡單,但這個化合物不僅要能在藍移時涵蓋所有可見光、要有最小的半高寬、理想的轉換效率,還要不含毒素跟好合成…,這些條件列出來確實科學家也哭著想回家了,但…這是奈米材料??!奈米材料是材料科學的未來?。≡趺茨芨唵握瓷线吥??困難是理所當然的,反正找到了就是一百,找不到就是零,量子點材料選好了以后,再也不需要擔心的就是色域,更遑論去思考白光缺少哪個要素這種別腳的問題。
從應用端的延展性來看,量子點同時具備了發散跟收斂的能力,不只能用一把鑰匙打開所有波長的門,實現精準的色彩、完美的色域;在光致發光的應用時,還可以讓不同門通往同一個房間---只要來源光都在可激發的范圍,量子點能把不同波長的光轉換成單一波長,實現光一致性的“整光”效果,這對顯示來說是個振奮人心的特質,解決了單一Wafer晶片波長范圍難以微縮的難題,于是這個能“一轉多”又能“多轉一”的神奇材料,也成了小間距顯示屏與Micro LED熱切觀望,期許能解決自身技術限制的秘密武器。
量子點跟LED和OLED的關鍵差別,就是(1)擁有控制波長的完美特質,以及(2)目前唯一能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都有所作為的材料,這兩點大大的打開量子點的應用彈性與想像空間。
量子點的尺寸非常小,已經很難用Top-Down的方法制造,目前的制備方法都是Bottom-up,也就是用三口瓶像煮火鍋一樣煮出來的,過去為了提高量子點的發光效率,采用了Core-Shell結構(下圖左),用能隙更寬的材料保護中央的發光中心,以CdSe/CdS結構來說,CdSe是發光中心,CdS是保護外殼,這種作法持續很久,量子點的發光波長跟尺寸大小在這個時期都是直接相關的,普遍來說2nm~10nm的大小的量子點,可以對應藍光到紅光的所有可見光,越大顆波長就越長,反之亦然。后來稱作合金(Alloy)量子點的作法出現了(下圖右),透過混合兩種材料的做法來控制光的波長,量子點大小不再是判斷色彩的指標,合金的做法可以讓同樣尺寸的量子點,發出不同波長的光,漸漸地成為今日量子點的主流。
最理想的發光材料目前還是硒化鎘(CdSe),但硒化鎘含鎘,導致其始終背負著ROHS的包袱,一直在豁免的期限上與歐盟拉扯,行銷上也成為被替代技術痛擊的弱點,再說了,只要被貼上含毒的標簽,消費者就很容易從懷疑轉成恐慌(消費者是非理性的),更別說未來回收還要面臨各種限制。于是,“含鎘”成了量子點商業化的詛咒,為了甩開這個詛咒,量子點只能努力地朝向非鎘與低鎘材料前進。
故事先到這邊告一段落,對量子點來說,(1)尋找對的商業產品,跟(2)解決鎘的疑慮,是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這篇主要著眼于量子點的原理與存在價值,由于時候不早了,下次再讓我們進入量子點的商業發展之路。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