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計劃建設衛星通信網或使用衛星進行業務傳輸時,您會根據哪些因素選擇衛星轉發器資源?除了關心租星費用、轉發器的EIRP(有效全向輻射功率)、G/T(系統品質因數)和SFD (飽和通量密度)主要技術指標、衛星覆蓋范圍等之外,您還會考慮其它因素嗎?您還需要考慮哪些因素?這些因素中哪些是需要優先考慮的?其實在使用上,沒有兩段轉發器頻段是完全相同的。衛星操作者的管理經驗,衛星天線與通信轉發器的結構設計,出自鄰星、反極化、以及本轉發器其他用戶的干擾,都可能影響使用效果。為此,用戶在租賃轉發器以前,應該盡可能多地了解和比較衛星資源。
1 用戶需求
1.1網絡服務范圍
常用的C波段波束一般設計成覆蓋范圍較大的半球波束,而Ku波段波束一般會根據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等因素設計成小范圍覆蓋的區域波束或點波束。每顆衛星的覆蓋范圍是一定的,用戶需要結合自身業務的需求,選擇可以滿足衛星網絡中所有站點覆蓋的衛星。尤其是專用網絡,建議不要追求過大的衛星覆蓋區域。同時,為了節約網絡建設成本,方便網絡管理,減少衛星鏈路時延,應首先并重點考慮選擇一顆衛星來滿足網絡內所有站點的覆蓋需求,然后才考慮衛星雙跳的方式。
1.2 工作頻段選擇
通信衛星通常工作于6/4GHz的C頻段和14/12GHz的Ku頻段。Ku頻段信道資源與C頻段的不同點主要在于:服務區小,衛星EIRP高,同等工作條件下可用較小的天線,高降雨區難免有雨衰中斷,衛星信道和地面射頻設備的成本較高,與地面干擾和鄰星干擾的協調比較簡單。
Ku頻段的工作頻率遠高于C頻段, Ku天線的增益通常比相同口徑的C頻段天線高6dB以上。不少人誤認為,這就是Ku頻段衛星通信可用小口徑天線的原因。實際上,天線增益與空間傳輸損耗都與工作頻率的平方成正比,Ku頻段地面天線增益的提高恰好被傳輸損耗的增大所抵消。Ku頻段可用小口徑接收天線的主要原因在于,Ku頻段通信衛星的下行功率譜密度不像C頻段那樣受到限制,其下行EIRP通常遠高于C頻段衛星。考慮到EIRP可以通過加大發射功率而得到提高,G/T中的噪聲溫度則受客觀條件所限而無從改變,一般而言,Ku衛星接收系統的G/T值相對于C頻段衛星的增幅,遠低于EIRP的增幅。因此,Ku頻段衛星地球站設備對功放輸出功率的要求,通常要高于C頻段地球站。
C頻段和Ku頻段都包含常規與擴展頻段。工作于常規頻段的衛星地球站天線和射頻設備的設計帶寬通常略大于500MHz.工作于擴展頻段的設備因也通用于常規頻段,其帶寬多在800MHz左右。擴展頻段的地球站設備成本較高,但衛星信道成本較低,其鄰星干擾也因使用并不廣泛而相對較少。
2 經營許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規定,經營衛星轉發器出租、出售業務須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許可。為保障用戶的權益,用戶一定要選擇具備經營許可資格的單位或公司。
3 衛星軌位
3.1 軌位的所屬權
國際電聯(ITU)要求以國家為單位對同步衛星的軌道位置進行申請和登記。衛星軌道資源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國防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衛星通信的發展,同步軌道上的衛星數量逐漸增多,軌位資源也日益緊缺,隨之而來的對軌位資源的爭奪也日益激烈。考慮到衛星網絡長期運行,建議盡量選擇由我國政府在國際電聯登記的軌道位置上的衛星資源。
衛星軌道位置的相關信息可以在國際電聯的官方網站上查詢。
3.2 天線仰角
選擇不同軌位上的衛星,直接決定了地面站天線的仰角。天線仰角越低,載波更易受到地面信號和地球熱噪聲的影響,降低了地面系統的G/T值。天線仰角越低,增加了地面站到衛星的傳輸距離,載波的自由空間損耗增大。天線仰角越低,載波穿越雨區的距離越長,Ku波段載波所受的降雨損耗越大。用戶應盡量選擇對網內站點的天線仰角較大的衛星。
4 衛星平臺
衛星平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衛星整個壽命期間的性能。誠然,購買一個什么平臺的衛星首先是衛星公司考慮的事情。目前世界上生產商用通信衛星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相關的衛星平臺信息也可以在網絡上查詢到。對用戶而言,主要考量的是,使用相同平臺的衛星在軌運行情況,該平臺的衛星是否具有廣泛認可的良好在軌運行紀錄。如果衛星不能長期、穩定的在軌運行,即使有再好的覆蓋性能,也是徒然。
5 轉發器技術指標
這個指標可能是用戶最經常關心的指標,主要包括轉發器的EIRP、G/T和SFD等參數。通常來說,這些指標越高,一定條件下衛星鏈路的性能越好,天線口徑可以更小,或者功放可以更小,系統余量也越高,網絡建設成本也越低。但是,用戶在考量這些指標時,務必要同時考慮其它的一些相關因素。比如指標的提高,可能伴隨著轉發器租用費用的增加,比如衛星公司依據鄰星協調要求或系統入網要求,對于用戶地面站天線的限制條件,還比如雖然指標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轉發器多載波工作的要求,用戶業務的鏈路性能不一定也有相應提高。EIRP數值高,不代表用戶的業務載波分配到衛星輻射功率也高。SFD的大小與每個轉發器衰減檔的設置直接相關,每個轉發器對應的SFD都是可調整的。
過于強調上面的轉發器技術指標數值的大小,往往舍本逐末,而忽視了其它更為重要的影響網絡運行的因素。用戶應充分了解這些參數的含義,才能在選擇轉發器時知己知彼。希望用戶務必注意此點。
6 衛星管理和操控
對于衛星網絡或衛星鏈路而言,一定程度上,衛星公司對衛星良好的管理和操控才是最重要的。
為能充分利用頻率資源,通信衛星大多采用正交極化頻率復用方式。通常的做法是,轉發器的上行和下行分別工作于水平和垂直極化。當代的衛星天線大多采用單饋源、成型反射面方式。為了滿足復雜的增益分布要求,同時保證高增益和極化隔離度,設計時往往采用單極化的發送天線。這樣,轉發器的接收和發送就可能分別工作在不同的天線上。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盡管接收和發送天線都能保證極化隔離度要求,但是服務區中的特定地點對收、發天線的極化調整角可能并不一致。衛星操作者為了避免反極化干擾,通常要求用戶將地面天線的發極化隔離度調整到最佳點。如果收、發極化的調整角有較大的差異,可能使地面天線的收極化隔離度得不到保證。上文中曾經提到,有些衛星的接收天線口徑比發送天線小,因此G/T值相對較低。為使上行C/N 不致過低,使用中需要相對調低SFD靈敏度,同時增加上行EIRP.提高上行EIRP意味著增大天線口徑或者高功放輸出功率,亦即增加地球站設備成本。
6.1衛星測控
衛星公司測控衛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衛星的覆蓋性能、衛星壽命、姿態控制、控軌精度、衛星故障率等。每一個用戶都希望自己的網絡能夠運行在一個長期穩定、覆蓋良好、控軌精確的衛星上,并利用此網絡開展自己的業務。在選擇衛星轉發器前,強烈建議用戶要對相關衛星的在軌運行情況有所了解,選擇具有高水平衛星測控能力和良好衛星控軌記錄的衛星公司的衛星。
用戶可以通過參觀衛星公司的測控中心,以及與星上現有用戶交流等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了解。
6.2 衛星控軌精度
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會受到太陽、月亮的引力,地球的橢圓形等諸多自然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漂移。衛星公司的測控中心將定期對衛星作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的機動控制,以便使衛星的軌道漂移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多數衛星公司都可以將衛星軌道保持精度控制到優于±0.05度。
當衛星漂離地面天線的波束中心時,衛星轉發器覆蓋參數將因為地面天線的增益下降而不能被充分利用。據估算,衛星漂移0.1度時的地面天線增益下降量數倍于僅漂移0.05度時。而且,高頻段和大口徑天線所受影響遠大于低頻段和小口徑天線。
衛星控軌精度可以向衛星公司咨詢。
6.3 鄰星協調
軌道資源的緊缺,造成相鄰衛星之間的軌位間隔越來越小,隨之也增加了鄰星干擾的可能,同時也增加了衛星鏈路的限制因素。
為了降低鄰星干擾的可能性,衛星公司會在鄰星協調文件中作出承諾和要求,限制相鄰衛星上的上、下行天線口徑和載波功率譜密度,從而使轉發器不能在實際使用中充分發揮其設計性能。如果對來自鄰星的上行和下行干擾估計不足,將降低衛星鏈路的載波干擾比,導致實際鏈路中的系統余量低于鏈路預算。
按照國際電聯的協調原則,協調優先權取決于衛星協調資料公布日期的先后,而不是衛星發射日期的先后。出于競爭的原因,擁有協調優先權的一方通常對鄰星業務提出比較苛刻的限制條件。所以,用戶在選擇衛星轉發器時,應盡量了解相關衛星的鄰星協調結果,應選擇完成了在軌協調,并具有在軌優先權的衛星。在國際電聯的官方網站上,可以查詢相關衛星的協調狀態。
6.4 衛星壽命
如果用戶計劃建設的是需要長期運行的衛星網絡,建議選擇剩余壽命不小于5年的衛星,否則用戶會很快面臨業務轉星或網絡調整的問題。臨時使用業務基本不用考慮此因素。
7 備份能力
對于計劃長期運行的衛星網絡,用戶需要考慮網絡的應急備份能力。對于空間段資源盡可能選擇具有轉發器資源備份能力的衛星,以及具備異星應急備份能力的衛星公司。而且備份星的軌道位置間隔不能太大,便于天線指向的快速調整。
對于臨時使用業務,建議用戶選擇具有轉發器備份能力的衛星。
8 小結
通常,衛星運營商未必能向用戶提供上面所有的相關信息,而用戶也未必能選擇到符合上述全部要求的衛星轉發器資源。本文想強調的是,考慮到衛星通信業和衛星制造業的發展,各個衛星之間覆蓋性能的差別往往并不太大,影響用戶衛星網絡能否正常運行的決定因素也集中于衛星操控、鄰星協調、轉發器管理、干擾處理等這些方面。建議用戶在選擇衛星轉發器資源時,除了比較衛星的覆蓋性能,也要對上面所述的幾方面給予充分的關注。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