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于基因編輯大咖張鋒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前不久,年僅34歲的他,因在基因編輯領域的卓越工作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理學院(School of Science)授予終身教授,這打破了我國“兩彈一星”元勛,大家熟知的科學家錢學森35歲在該校晉升為終身教授的華人紀錄。但眾所周知,張鋒也一直深陷CRISPR專利權之爭的漩渦。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個人及其身后的團隊、學校的影響力以及相關的巨大經濟收益,而且也關系到未來諾貝爾獎項的歸屬之爭。
而話說好事成雙,就在今日(2月15日),美國專利審判部門(The U.S. 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宣布,認可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張鋒團隊擁有其開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專利權。這也意味著一直紛爭的CRISPR專利權之爭有了結果,對此,《Science》、《Nature》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都進行了相關報道。
不過,此次的裁決結果可能會遭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ennifer Doudna團隊的反對,并可能提出上訴,因為他們比張鋒早七個月提出了一項相關專利申請,其中提及了一項與張鋒團隊專利大致相同的技術,他們認為發生了“專利沖突”。
美國專利審判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Broad研究所張鋒團隊已經說服我們,他們提供了不同的素材,以證實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申請的專利主題不同,所以并不沖突。具體來說,Broad研究所和合作者們被授權的專利是關于真核生物細胞(包括人類細胞)的基因組編輯,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合作者申請的專利是關于將CRISPR技術用于到cell-free系統中,并不是涉及真核細胞的基因組編輯?!?/p>
Broad研究所
近些年,“基因魔剪”CRISPR-Cas9作為生命科學領域最閃耀的明星,火爆整個生命科學領域。這一技術彌補了傳統基因編輯技術的諸多不足,使得基因的“任意編輯”變得越來越容易。如今,科研人員有望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清除每一個受感染細胞中的艾滋病病毒,或是治療鐮刀狀紅細胞貧血癥等經典的遺傳疾病。甚至,科學家們已經在嘗試利用它來攻克癌癥的可能。
該技術被媒體評為21世紀最有影響的十大技術之一,也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獲得貝爾獎的技術之一,因此,眾多實驗室紛紛加入開發CRISPR/Cas9技術的行列中。除張鋒團隊之外,還有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以及當前任職于德國Helmholtz感染研究中心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George Church等團隊。
從左自右依次為CRISPR 先驅人物 (from left to right): George Church, Jennifer Doudna, Feng Zhang, and Emmanuelle Charpentier
據張鋒此前接受美國媒體STAT的訪談中提到,2011年2月,他在一場研究報告中第一次接觸到CRISPR,隨即和當時的學生叢樂決定跳過原核生物,直接在老鼠和人類的細胞中研究CRISPR系統的有效性,并在2012年春完成基礎工作,但為有更重大的進展突破,暫時沒有發表。
2012年6月28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Jennifer Doudna和瑞典Ume大學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文章,確認CRISPR-Cas9系統在體外實驗中能“定點”對DNA進行切割。
2012年底, Broad研究所的張鋒團隊以真核生物為基礎開展廣泛的實驗,并通過繳納70美元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USPTO)申請了快速追蹤審核通道( fast-track review)。
2013年1月3日,張鋒和同事們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關于在體外將實現CRISPR基因編輯這一精確切割方法應用于小鼠和人類細胞的論文。
2014年4月15日,張鋒憑借能證明自己比Doudna更早做出實驗的實驗記錄本,得到了關于CRISPR的首個專利授權。專利權限包括在真核細胞或者任何細胞有細胞核的物種中使用CRISPR。這意味著張鋒擁有在除細菌之外的所有生物,包括老鼠、豬和人身上使用CRISPR的權力。
此前,有報道稱,截止到2015年11月,張鋒團隊以及Borad研究所關于CRISPR-Cas9的相關專利在美國已經有14個被批準,在歐洲也有4個已經被批準。2016年5月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文章盤點了近期CRISPR技術相關的十項專利,其中有6項與張鋒相關,具體見下表:
圖片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
張鋒
2016年1月,關于誰首先發明了CRISPR技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Doudna團隊和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展開交鋒,雙方各持一辭。Doudna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為,張鋒只是諸多Doudna論文的跟進者之一,將CRISPR運用到老鼠和人類細胞上只需要常規技術。但張鋒一方的理由是:Doudna只是預測CRISPR會在人類細胞上有效,自己是第一個將CRISPR運用到人類細胞中的人。美國專利商標局宣布重判CRISPR-Cas9的關鍵專利,正式啟動了“沖突”解決程序,三名專利法官組成的小組將決定張鋒是否應該繼續擁有CRISPR專利以及其他與此項技術有關的專利。
Jennifer Doudna
本次專利糾紛不僅將決定相關名譽的歸屬,還將決定哪位科學家和哪所科研機構將獲得這項潛在價值達數十億美元的專利權。波士頓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包括張鋒創立的、已經公開募股的Editas Medicine和Doudna創立的Intellia Therapeutics在內,這些公司在過去兩年中已經吸引了逾10億美元風險投資。
2016年12月6日,在這場專利之爭的聽證會上,張鋒一方已經占得優勢,據《Nature》雜志報道,相比之下,法官對博德研究所代理律師Steven Trybus的盤問要寬松得多。聽證會期間,Trybus援引了當時Doudna接受采訪時所說的話--正在“艱難地”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
2017年2月15日,雖然美國專利審判部門將這項革命性基因編輯工具CRISPR的發明權,判歸隸屬于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Broad 研究所張鋒團隊,但是對于這一決定,Doudna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電話會議中表示, “我并不認為這一裁決很有道理,之后將可能迫使公司需要為開展CRISPR 項目而需支付Broad一筆許可費?!薄拔覀儗⒖紤]所有的可能性推動當前的法律糾紛,他們有一個“green tennis balls”的專利,而我們將可能有“all tennis balls”的專利?!?/p>
關于張鋒
據了解,張鋒于1982年10月22日出生在河北省石家莊市,1994年隨家人移民到美國,讀高中時開始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于2004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
張鋒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系統功能與疾病。他在自然微生物CRISPR系統用于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方面做出了最前沿的探索。通過CRISPR及其他方法,張鋒深入研究了基因和遺傳機制與各種疾病的關聯,尤其是在神經系統紊亂方面。
張鋒于2011年加入MIT,同時在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腦與認知科學部門,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從事科研工作。2013年,他的實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系統,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引起國際關注,因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獲得了眾多榮譽。
2014年,張鋒被《自然》雜志評選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2015年獲得“年度波士頓人”提名,2016年三月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