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安防領域的產品技術已不僅僅局限于只應用在安全防護領域,食品安全領域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安防類的產品和技術,尤其是最近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安防產品技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應用。同時從國際經驗來看,借助信息化手段,通過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實現食品從生產源頭到流通環節的全程可追蹤,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監管措施。
這些年,黨和政府下了很大氣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須再接再厲,把工作做細做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作為一個兩千多萬人口的特大型消費城市,上海如何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打好舌尖安全保衛戰?調查發現一批高科技“神器”正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物聯網整治地溝油:實現全程閉環監管
地溝油是如今市民談食色變的餐桌“大忌”。如何從源頭防控?
本月舉行的市人大代表食品安全專題集中視察中,科技人員重點展示了一項追蹤地溝油的神器——利用大數據進行縱向和橫向分析的功能,為食品安全管理部門精確管理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
據了解,上海市政府于2012年在全國率先頒布餐廚廢棄油脂管理方面的地方政府規章。在市食藥監局規范餐飲單位使用油水分離器、綠化市容局規范餐廚廢棄油脂收、運、處的基礎上,2013年市食安辦等部門又建設并推出了“上海市餐廚廢棄食用油脂監管平臺”,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將業務數據化、信息化、網絡化,政府部門與相關單位可在線監管廢棄食用油脂回收。經過近四年的綜合整治,上海已在全國率先實現餐廚廢棄食用油脂的“產、收、運、處”全程閉環監管。
目前,上海的地溝油監管已覆蓋全市16個區近3萬家餐飲企業,每天回收交易量在70-90噸,同時,市食藥監會同有關方面研究將餐廚廢棄油脂轉化為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已在本市10條公交線路104部公交車上使用。
可追溯系統:食品身世“碼”上查
近70%的食用農產品來自外省市,上海這座特大型消費城市該如何應對外來性的食品安全風險?建立完善的追溯體系成為防控風險的牛鼻子。
據了解,針對本市食品消費對外依存度高的特點,上海加強食品安全源頭治理,實施最嚴格的市場準入,建立進滬食品信息登記、大中型農貿市場及大型超市賣場管理,著力建設上海市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去年10月,上海在全國率先頒布《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同時建立運行“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包括公眾查詢系統、企業追溯系統、政府監管系統,覆蓋9大類20項重點食品及食用農產品的追溯。消費者只需通過產品名稱、批號或追溯碼,就能實現產品的信息查詢和上下游企業信息鏈條的追溯功能,實現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
平臺上線至今,已有2.26萬家食品及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注冊,其中1.58萬家食品企業可查詢具體數據,累計上傳數據6792萬余條,已初步實現產品的信息查詢和上下游企業信息鏈條的追溯功能。
明廚亮灶:透明廚房擊退黑暗料理
香氣撲鼻,色澤誘人的飯菜卻有可能是混入了各種非法添加劑的黑暗料理。打造更開放、透明的后廚,讓餐飲食品制作過程一目了然,成為近來上海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新型武器。
走進位于迪士尼小鎮的小南國餐廳,一塊液晶顯示屏映入眼簾,與很多其他餐廳不同,上面播放的不是商業廣告,而是餐廳后廚。在顯示屏中,切配間、烹飪間、冷菜間、點心區四大關鍵區域的實時畫面正被高清“直播”。這種被稱作“明廚亮灶”工程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正在上海全面鋪開。
據了解,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家飯店安裝了這一設備,同時在手機客戶端,市民可以下載“食安心”APP,進入全民監督界面,消費者在去餐館的路上就能通過APP隨時查看后廚制備食物的情況。
除了能看到廚房加工的操作現場,“明廚亮灶”工程還納入食品追蹤溯源、監督管理、廢棄油脂的處理,并將與舉報平臺對接,讓消費者能夠在“明廚亮灶”平臺上直接舉報投訴,以及開展食品安全滿意度測評。上海正計劃用2-3年的時間在中型以上飯店、餐館實施“明廚亮灶”工程全覆蓋。據悉,最快明年,在所有設備上開通現場投訴舉報和食品安全滿意度測評。
云端實時監控:造假超標無所遁形
作為一個常住人口已超過2400萬的特大型消費城市,上海每天發生的食品生產及經營活動面廣量大。如何優化監管模式,讓監管“觸角”向基層延伸的同時,實現監管體系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的順暢延伸?
布網是第一步。目前上海106個街鎮已經實現了食品藥品監管所全覆蓋,完善了街鎮的監管觸角;四千多個村居普遍成立了食品安全聯絡員、信息員、協管員隊伍,打通了監管的毛細血管。
而要讓這張脈絡清晰、結構縝密的網絡通暢運行,更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據了解,上海市食藥監快檢室網格化管理平臺在閔行區首先上線試點,區內街道、鎮政府的基層監管所檢測室和食品生產企業自檢實驗室的信息,以及中央廚房、桶飯盒飯生產企業的自檢、快檢信息實時上傳至網格化管理平臺,通過系統的運行,杜絕了檢測信息的人工干預與作假。檢測結果與相關報告由食藥監部門進行匯集分析,并可向市民進行公示。
此外,為加強食品生產、流通的實時監管,市食藥監部門完善了食品生產移動監管信息系統,通過移動監管App現場錄入檢查結果,在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等高風險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實時視頻監控措施,讓食材造假、農藥超標無所遁形。
觀點:“神器”最終要靠監管責任心
“食品安全監管中大量運用科技手段,其意義在于,使問題發現機制更通暢”,市人大代表朱如安認為,科技支撐改變了以往依賴人力的監管模式,擴大了監管的覆蓋面和效率,使得監管部門能夠更加及時迅速地發現問題、判斷癥結、鎖定關鍵環節、追究責任。
“無論是云監控還是可追溯,科技的發展并非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朱如安也補充,科技協管雖然是發現問題的有力武器,但是解決問題還需要后續執法的跟進,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朱如安表示,“更關鍵、更核心的問題是,監管部門對于公眾食品安全是否懷揣一顆強烈的責任心。”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