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的高鐵、橫跨滄海的港珠澳大橋,蒼穹之上現“悟空”、深海之下有“蛟龍”……這些年,中國制造吐故納新、正在全方位發力,人們日益感受到其魅力。與此同時,在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的實力和質量,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4月19日,在由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志高集團等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制造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制造如何告別“大而不強”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有專家疾呼:企業應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升制造能力和水平,政府也應給予更多支持,避免經濟“脫實向虛”。
表現不錯 質量提升還要下功夫
當前,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讓世界為中國制造點贊,這條路并不好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中國制造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我們在世界競爭中唯一拿得出手的‘武器’。但是,中國制造目前也還有很多不足,要想‘讓中國制造從大到強’,就必須在質量問題上下功夫?!敝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金碚說。
金碚表示,過去中國企業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基本邏輯是采取經濟學常講的“追求性價比”,也就是說,性能能接受但是價格要低,從而大規模地占領全球市場?,F在,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做到每一個項目里都有不錯表現的國家,但更要看到,這種“表現不錯”主要是增長不錯、規模不錯、市場不錯,但客觀上看質量還不行。
“質量的評價維度是多維的,所以整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怎么以系統的思維,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地進行努力。”金碚強調。
的確,在著名經濟學家、新聞人艾豐看來,體系問題是制造業的根,沒有良好的生產體系,很難生產出合格的產品。以三聚氰氨牛奶為例,企業并不是造不出好牛奶,而是奶源體系管理不善,導致生產出了不合格的產品,不是做不好,而是有些畸形的體系讓人鉆了空子,所以體系要改。
志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表示,一方面,中國空調企業無論是在上游零部件環節,還是在整機制造環節都擁有全球領先的優勢,其產業鏈配套體系短時間內無法被復制或替代;另一方面,其他國家短期內也難以消化中國原有的市場份額,所以,就中國空調產業而言,目前并不會因為此次中美貿易摩擦而受到影響。長期來看,中國制造業不斷提升質量,“由大做強”也是歷史的必然。
市長市場 建立協同推進機制
“當今社會,要素融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融合發展前景廣闊,大有作為。任何個體、組織只有在融合發展中,才能獲得新的動力。中國制造業要想強大,也需要融合發展?!比珖f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說。
石軍介紹,融合發展是諸多經濟體為了共同發展目標、科學選擇合作方式、合理配置要素資源、拉長拉高產業鏈條,獲取更多收益的經濟機制或發展模式。企業發展由實體、模式和資本共同推動,實體是基本,資本是保障,模式是關鍵。他認為,融合發展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如利于聚集人才、增強科技創新的實力;在更大范圍合理有效配置資源;避免惡意競爭、更好開拓市場等。
該如何更好地推進融合發展?
“需要確立一種思想,遵循三個原則,構建五位一體的推進機制。”石軍說,一種思想是包容的思想,三個原則是志同道合、產業相近;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自覺自愿、相互支持。大家常講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志同道合、產業相近才能相知相謀,才能做好產業。最關鍵的是要推進五位一體的融合,即:政府、產業、學校、科研和金融的融合。實踐證明推進融合發展必須推進經濟要素的融合,推進經濟要素融合必須凝聚各方推進的力量,凝聚各方推進力量必須建立協同推進機制。
“以前說有問題找市長,后來又說找市場,我看現在應該說,既要搞市場也要找市長,把市場和市長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協同推進機制。”石軍說。
具體來講,政府應該發揮引領作用,把握方向、組織協調,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只有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才能使融合發展有序有力有效;企業應該發揮主體作用,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只有更好地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才能使融合發展做得又快又好;科技、教育發揮相應的驅動促進作用;金融發揮支撐作用,打通血脈、融通資金、加大投入,只有更好地發揮金融機構的支撐作用,才能融合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認為,中國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需要“四力”:動力、活力、創造力、競爭力。精髓就是從“要我干”到“我要干”。
工匠精神 強制造的內在靈魂
“工匠精神對于中國制造而言非常重要?!北本┐髮W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封凱棟此前說,因為工匠精神是提倡勞動者鉆研技藝、鉆研技術的價值,是我國勞動隊伍整體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基礎。而勞動者技能對于現階段中國保持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意義重大。
封凱棟表示,既要保持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又要保證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那么,提高勞動過程所創造的附加值就變得極其關鍵。也就是說,通過提高勞動者技能,變勞動者的簡單勞動為復雜勞動,使中國制造的質量持續提升,并且更多地體現中國勞動者的價值,這樣才能使中國制造持續擁有國際競爭力。
“但是,勞動技能的整體提高、工匠精神的倡導,不是勞動者或者工人隊伍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勞動者、企業和國家等多部門的集體行動?!狈鈩P棟強調。
在李興浩看來,工匠精神是使中國制造變強的內在靈魂。在當今社會,浮躁是工匠精神的大敵,中國制造企業需要摒棄投機取巧的思維和浮躁的心態,才能打造“工匠精品”。
李興浩指出,“中國制造2025”正指引空調業扭轉大而不強的局面,然而,不僅是空調企業需要做大做強,每個中國制造企業都有必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市場,做出好產品、好品牌。一切升級都離不開制造,這是實體經濟的“根”,也是未來品質化、個性化、高端化消費升級,以及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制造升級的基石。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