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目前正在通過實施“工業4.0”進入下一個創新階段。本質上講,“工業4.0”是將生產自動化的現實世界與信息技術的虛擬世界相結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其他國家都在朝這一方向邁進,并基于本國國情提出了不同的發展戰略,例如“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不同的是,德國在許多工業領域已具備高度自動化能力,并使用最新的創新生產技術。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此外,德國“工業4.0”戰略主要由企業“自下而上”推動,“中國制造2025”面臨的挑戰,最主要的是中國需要同時完成“工業3.0”和“工業4.0”的“彎道超車式”發展。從技術上來說,大型創新型企業是有可能實現這一轉變的。但要將這一轉變輻射到整個工業領域,尤其是中小企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大量的技術革新,還需要組織形式的創新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從德國的情況來看,目前已經有很多智能生產方案和生產技術可供使用,許多問題在技術層面上已經具備可操作性。但轉變的難點在于,如何重新構建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并創造出新的智能生產、智能工廠及商業模式,且不損害社會和生態利益。生產的可持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工業生產要從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角度全面考慮。
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完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只有通過智能制造,才能帶動各個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無論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還是美國倡導的工業互聯網,都是對其產業基礎設施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整體測試及考驗。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基礎較弱。發達國家是先工業化后信息化,中國則是工業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互聯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實體企業才是主體,核心還是把制造業從價值鏈的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實體企業發展起來了,跟互聯網的結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這一點上,必須分清誰是主體。
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推動“互聯網+”,有些領域單靠企業是做不到的,并不完全是市場經濟能推動的,這就需要政府提供支持。政府要發現并解決那些關鍵的基礎性的問題。
在工業4.0時代,中國的制造業面臨的主體是“創新和跨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制造的增長和美國制造的增長越來越多同步,這意味著什么?近幾年的研究可發現,中國已很深地卷入到世界市場中,中國制造和世界制造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制造體系質檢產生越來越緊密的關系,從過去不相關,到依附,到現在有了一點中國自己的創新,這是一個很有的現象。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