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指明制造企業轉型方向
2015年4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會議暨成果展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創新引領確保本質貫標,努力開創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新局面”。
同年12月,工信部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計劃明確提出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和標準建設推廣行動、智能制造培育推廣行動”等七大行動,其中,繼續將“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和標準建設推廣行動”作為首要行動,是《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號)的延續和延伸。可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已經成為企業應對當前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抓手。
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基本框架
新常態下,企業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也是引導企業實現戰略調整、業務轉型、組織變革、培育新型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多年的探索與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已初顯成效,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實施九大原則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部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時提出,2015年的主要任務 ,“一是加快豐富和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二是持續推進貫標試點,2015年要完成第二批600家試點企業貫標,300家企業通過評定。鼓勵各地組織開展省級貫標試點工作;三是加強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服務隊伍建設;四是各地各部門要遴選一批示范企業,總結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經驗。各地要組織開展企業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對標;五是加大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的支持力度。將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工作作為《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專項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他強調,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是一項系統性、創新性、探索性工作,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通過試點示范不斷總結完善。
制造企業加速智能工廠建設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速放緩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在傳統制造業優勢逐漸消失、經濟亟須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的融合創新發展,以及以智能化、網絡化、自動化為核心特征的智能工廠模式正在成為產業發展和變革的重要方向。
面對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以及先進制造業回流計劃,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明確提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2015年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又是迎接“十三五”的過渡年,智能制造產業已迎來了政策密集落地期,各地區、各行業紛紛開始制定新一輪的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推進智能工廠的建設成為我國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步。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進下,我國制造企業開始加速智能工廠的建設,實現智能裝備、智能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物流的應用。2015年初,海爾率先建成了全球首個家電行業智能互聯工廠——沈陽冰箱工廠,通過打造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搭建信息化、數字化信息系統,形成企業與用戶需求數據無縫對接的智能化制造體系,實現內外互聯、信息互聯、虛實互聯三大互聯,滿足用戶個性化、碎片化需求;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面,海信已建立以主計劃為中心的IOT(物聯網),通過MPS、PLM、SRM、MES、WMS、CRM等信息系統的高度集成,搭建完整的SCM信息系統,實現全供應鏈的網絡化協同;九江石化經過3年的智能工廠試點建設,建成投用集中集成平臺、應急指揮平臺和三維數字化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裝置數字化、網絡高速化、數據標準化、應用集成化、感知實時化的智能工廠框架初步形成;富士康則在重慶啟動了智能工廠建設項目,將首先試驗打印機生產線的智能化,預計2016年將有800萬臺打印機在智能化生產線上生產;上汽通用凱迪拉克工廠作為通用汽車全球體系內第一家應用全以太網絡控制架構的智能工廠,具有高自動化及大數據處理功能,是目前中國智能化程度最高、質量管控等級最高、環保等級最高的工廠。在智能工廠的建設中,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人工干預,以及合理計劃排程非常重要,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企業信息化系統瞄向APS高級計劃排程系統,幫助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優化,實現最優排程。
為了幫助制造企業建設智能工廠,各領域軟硬件商紛紛發布了智能工廠實施解決方案。西門子數字化企業平臺提供了范圍最廣、最為全面的軟硬件產品組合,可優化整合產品與生產生命周期的所有步驟,幫助各工業企業轉型為數字化企業;蘭光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則是結合國內數百家軍工等離散制造的實際情況,專為離散制造企業量身打造“設備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智能工廠信息系統;LG CNS的Smart Factory 解決方案是通過人、系統、設備三者的有機結合,提供工廠生產線最佳設計、綜合設備的集中控制、智能設備的供應等完善的整體解決方案;艾普工華數字化工廠整體解決方案則是以MOM解決方案為核心,通過艾普工華技術與應用平臺的MDI子系統,實現與國內外主流的數字化設計系統、數字化經營管理與服務系統的集成,RPC子系統與數字化控制層集成,行成一套離散制造業數字化工廠整體集團化方案;云訊通數字化工廠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各類設備的連接、工廠流程優化、設備集成、設備控制、產品追溯、工廠效能分析、KPI考核、智能報表展示,從而實現工廠的全智能化以及全自動化生產。
隨著三維仿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制造企業逐漸開始實踐將三維虛擬工廠仿真平臺與MES系統雙向集成,實現虛實融合。未來企業通過構建三維數字化的工廠,能夠對公司的整體的設計、制造鏈條進行可視化,精細化管理,徹底打開制造過程管理的“黑箱”。
《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2015年12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以下簡稱《建設指南》)。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實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強國的戰略舉措,更是我國制造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建設指南》的出臺對解決標準缺失、滯后以及交叉重復等問題,指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指南》明確了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總體要求、建設思路、建設內容以及組織實施方式,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立項原則,通過研究各類智能制造應用系統,提取其共性抽象特征,構建了由生命周期、系統層級和智能功能組成的三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參考模型。
三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參考模型三個維度與工業4.0的一脈相承。此模型概括了智能制造所有要素,集成了貫穿企業設備層、控制層、車間層、企業層和協同層的不同層面的縱向集成,跨躍了企業間資源要素、系統集成、互聯互通、信息融合和新興業態的橫向集成,以及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包括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價值鏈的端到端集成。
《建設指南》在三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參考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將智能制造系統架構映射為五類關鍵技術標準,與基礎共性標準和重點行業標準共同構成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從基礎共性、關鍵技術、重點行業三個方面,構建由“5+5+10”類標準組成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各維度節點之間相互映射,描繪出了智能制造標準的完整需求。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基礎共性標準作為關鍵技術標準和重點行業標準的基礎支撐,位于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圖的最底層,主要包括基礎、安全、管理、檢測評價和可靠性等五個部分。關鍵技術標準是標準體系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與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五個部分。“智能裝備”標準與智能制造實際生產聯系最為緊密,位于關鍵技術這一類標準的最底層;“智能工廠”標準,是對智能制造裝備、軟件、數據的綜合集成,位于“智能裝備”和“智能服務”標準之間,在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智能服務”涉及到對智能制造新模式和新業態的標準研究,位于關鍵技術類標準的頂層;“工業軟件和大數據”標準與“工業互聯網”標準貫穿關鍵技術標準的其他3個領域,打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重點行業標準位于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圖的最頂層,面向行業具體需求,對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進行細化和落地,指導各行業推進智能制造。
《建設指南》對智能制造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高速發展,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但制造環節互聯互通等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對跨行業、跨領域的智能制造標準化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制造具有較強綜合性,過去的單一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各標準組織間缺乏統一的頂層框架,導致各類標準互不兼容。此次《建設指南》出臺的目的就是瞄準標準缺失、滯后及交叉重復等問題,系統地指導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有助于將降低制造設備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成本,避免推倒重來。
信息化廠商與自動化廠商融合
生產制造的自動化技術對企業而言是提升生產制造效率的利器,固然重要,但這并不代表著未來制造發展的趨勢。未來企業需要能夠根據動態掌握市場需求,彈性的調整產能,實現個性化定制、制造出智能的產品等,這就不能僅依靠自動化技術來實現,還必須要依靠信息化技術來解決業務層面的問題,為工廠賦予智慧,為市場決策、數據分析、判斷、調控、質量管控、售后服務等提供依據和支持。
眾所周知,自動化是信息化的基礎及組成部分。工業控制自動化主要包含三個層次,從下往上依次是基礎自動化、過程自動化和管理自動化,其核心部分是基礎自動化和過程自動化。工業信息化的三個層次為監控軟件、過程控制層、資源管理決策層等等。自動化必須與信息化結合才能夠發揮最大功效,否則單純的自動化是沒有意義的。在自動化發展過程中,自動化與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必須互相融合。
受信息化影響,自動化技術的內涵也已經發生了變化,面向的對象不完全停留在裝備上,已經延伸到生產管理、企業管理等其他的業務領域管理范疇,開始向上層信息化延伸,向下層集成化發展。于是,傳統自動化技術與信息技術加速了融合進程。這一方面體現在信息技術快速進入工廠自動化系統的各個層面,改變了自動化系統長期以來不能與信息技術同步增長的局面;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傳統工業控制層與IT信息管理層的互聯互通,集成融合。
自動化技術呈現出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的發展趨勢,主流自動化廠商開始向上層延伸,通過并購與戰略合作,提供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廠商向底層自動化拓展。信息化廠商與自動化廠商開始相互融合,界限正在日趨模糊。
隨著 “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頒布,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已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可以說,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已經成為了國家推進智能制造工程的核心,也是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信息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必須與自動化廠商相互融合,為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的系統解決方案。
兩化融合服務價值凸顯
201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下發《關于全面開展企業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工作的通知》,大力推進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工作。通知強調,企業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工作以服務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地方工信主管部門組織開展企業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工作,全面了解轄區內各行業企業兩化融合總體發展現狀,指導企業明確兩化融合發展重點和定量目標,探索科學、分類、定量、持續推進區域兩化融合的新模式,建立部、省、市、區(縣)等協同推進兩化融合工作機制。
實踐證明,通過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企業實現了與行業標桿企業對標,了解了自身兩化融合建設的短板和改進方向。同時,隨著云計算、移動應用、電子商務、物聯網、社交網絡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工業4.0、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戰略的提出,企業對于兩化融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國制造企業的兩化融合水平也有了跨越式提升。
然而,兩化融合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涉及到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技術融合是指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產生新的技術,推動技術創新;產品融合是指電子信息技術或產品滲透到產品中,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業務融合是指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推動企業業務創新和管理升級;產業衍生是指兩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產業,形成一些新興業態。因此,企業需要應用各類支持兩化融合的相關專業知識。但就目前企業現狀而言,企業轉型壓力持續升級,兩化融合規劃和實施的人才極度匱乏、信息獲取不對等,陷入“多難”局面。慶幸的是,許多制造企業提出了對兩化融合咨詢服務需求,內容涉及兩化融合規劃、核心系統需求分析與選型建議、智能工廠規劃等方方面面,因此兩化融合服務價值逐步得到認可。
傳統軟件企業加速互聯網轉型,制造企業步入工業云時代
隨著云計算從概念推廣到逐步落地,中國正在加速步入“云時代”。云計算作為IT產業的革命性技術,其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對于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智慧城市來說,云計算是其實現組織架構功能的最優前提。在制造業方面,云計算已加速滲透和擴張,改變了傳統的組織IT架構模式,直接推動了傳統制造業的發展。
據相關數據,在《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云計算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等相關利好政策的推動下,2015年1月至11月,我國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已達2030.0億元,同比增長54.3%。2012至2015年,我國云計算市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1.5%。全球IT巨頭Oracle、IBM、微軟、SAP等大廠商紛紛通過收購開展全產品布局戰略,以確保其在企業級服務市場的領先地位。同時,國內軟件服務商金蝶、用友、浪潮等也開始布局企業云服務市場。2015年5月,京東與金蝶宣布達成合作協議,計劃攜手為中小企業提供基于云服務的ERP整合解決方案。2015年開年,曾經的用友軟件就正式更名為“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向互聯網化轉型的動作:2015年7月底與阿里巴巴集團牽手,宣布雙方將在云計算服務、電子商務、大數據、數字營銷等領域進行全面合作; 2016年1月,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并發布了企業私有云聯合解決方案等。巨大的商業價值讓整個IT行業都在向云靠攏,傳統IT廠商紛紛向云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在傳統制造業領域,互聯網化已成發展趨勢,超高負載、多并發對傳統制造企業IT架構造成了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使用開源技術實現云計算開發部署。隨著云計算在傳統制造業的應用愈加深化,工業云平臺正在成為支撐傳統制造業的重要基礎設施。例如,海爾依托云服務推出“消費者對企業”的商業模式,中石化、寶鋼、上汽等企業紛紛在云計算領域進行戰略布局,其中也涌現出了眾多的成功案例。而更多的中小型制造企業早已開始利用云計算來驅動其業務發展。通過工業云平臺,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快速進行業務創新或者“試錯”,這樣的模式優化了企業IT架構,也加速推動了企業的發展。此外,除傳統的CRM、財務、三維模型庫、專業計算等云服務之外,運輸管理云服務也受到制造企業關注。各級政府也大力支持工業云平臺建設,制造企業開始步入工業云時代。
早在上個世紀,Oracle、亞馬遜就有云計算的雛形級產品和服務問世,但直到2006年谷歌才正式將云計算的概念從幕后推到前臺,云計算才被視為一項標準互聯網分支被廣泛關注。Gartner預計,2016年云服務的所有支出將達到2070億美元,是2015年的兩倍。現如今,邁入第十個年頭的云計算技術像網絡一樣,開始覆蓋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寸空間。
作為云計算產業熱土的中國,2015年產業規模依舊保持高速增長。這種高增長直接表現在政府、企業的云計算項目數量顯著增加,單個云計算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但是,云計算技術在中國企業中具體落地也不得不面對一系列現實問題。可靠性問題、系統性能和系統擴展問題、系統安全問題以及服務成本問題等都制約了云計算技術在中國的沃土上“全面開花”,不同的行業特性導致云計算在不同行業中具有不同的落地深度和維度。如何讓云計算技術在下一個十年中高效地、更好地實現企業業務轉型,從而推動企業發展,是產學研各界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本土工業軟件企業試水資本市場
越來越多的本土工業軟件廠商,從自身的發展中認識到,企業除了要發揮人才優勢、實現技術創新之外,要想加快企業的發展步伐,還必須積極參與資本運作,擁抱資本市場。
將時間指針撥至9年前:2007年3月安世亞太獲得資產管理和風險投資公司AIG全球投資集團(AIG GIG)1500萬美金注資;同年12月CAXA獲得知名風險投資公司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1000萬美金注資,用于CAXA擴充服務體系和加強產品研發;此后的2008年艾克斯特從風險投資商美國NEA、CROSSLINK等公司融資1000萬美元,共同致力于PLM領域的研發、銷售和技術服務。
此后幾年,中國北車(現中車集團)完成對原屬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清軟英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收購,將其納入中國北車二級控股子公司管理;神舟軟件等機構聯合投資華天軟件,建立航天(濟南)軟件園,我們發現本土工業軟件廠商其實從未遠離資本市場。
歷經過去幾年的積累,盡管金融環境諸多波折,資本市場喜憂參半,本土工業軟件廠商如期在2015年迎來了集體進軍新三板的一年。
2015年7月15日,瑞風協同 (股票代碼:832744)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繼掛牌融資完成之后,瑞風協同在同年11月份再次面向社會公眾定向增發,發行價為4.5元,募集資金近3900萬。同期在上海、沈陽、西安、成都籌備設立四家分公司,并于2016年1月5日開始做市交易,成為工業軟件領域首家做市交易的新三板掛牌公司。
2015年7月16日,數碼大方CAXA(股票代碼:832617)成功登陸新三板,此次CAXA以嶄新的姿態挺進廣闊的資本市場,完成了自身發展的再一次飛躍。上市后的CAXA為工業企業提供數字設計、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工業云的產品及技術服務,致力于支持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促進互聯網工業和智能制造新業態。
2015年10月29日,安世亞太(股票代碼:833714)正式登陸新三板掛牌交易,交易方式為協議交易。據其披露,中金公司為其主辦券商,安世亞太以精益研發為抓手,面向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機械制造、船舶等高端制造業企業及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先進的高端研發信息化軟件產品、技術咨詢及工業品再設計服務。
除此之外,包括天河軟件、開目軟件等都在積極進行資本運作,2015年9月天河軟件完成融資及股份制改造,更名為天河智造(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準備新三板掛牌工作;2015年5月賽伯樂投資集團對華天軟件進行投資,聚焦3D打印、智能制造等產業創新方向;航天科工集團對開目軟件進行了戰略投資,開目軟件被參股;另外,作為天喻軟件母公司的天喻信息早在2011年登陸創業板,成為華中科技大學三家上市公司之一。
2015年,國務院面向制造業發展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制造2025”是破解我國制造業發展存在的瓶頸問題,迎接“雙重擠壓”的挑戰,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國家戰略。在“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中,工業軟件是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大力發展本土工業軟件產業,實現制造業軟件的自主可控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核心訴求。而通過積極的資本運作,將促使本土工業軟件廠商更好地駛上發展的快車道。
工業大數據的價值初顯
在德國的工業4.0中,大數據被認為是物理與信息融合中的關鍵技術。在美國GE提出的工業互聯網中,大數據分析作為聯機數據處理分析的核心,被認為是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的關鍵技術。在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中,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作為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成為兩化融合的關鍵技術。由此可知,無論是工業4.0、工業互聯網還是《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共同目標,工業互聯網是基石,工業大數據才是引擎。2015年,工業大數據正在全方面革新企業管理及生產運營模式。
在產品創新領域,福特公司是這方面的表率,他們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了福特福克斯電動車的產品創新和優化中,這款車成為了一款名副其實的“大數據電動車”。第一代福特福克斯電動車在駕駛和停車時產生大量數據。在行駛中,司機持續地更新車輛的加速度、剎車、電池充電和位置信息。這對于司機很有用,但數據也傳回福特工程師那里,以了解客戶的駕駛習慣,包括如何、何時以及何處充電。即使車輛處于靜止狀態,它也會持續將車輛胎壓和電池系統的數據傳送給最近的智能電話。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大數據應用場景具有多方面的好處,因為大數據實現了寶貴的新型產品創新和協作方式。
在產品產品故障診斷與預測領域,以通用電氣(GE)為例,在位于美國亞特蘭大的GE能源監測和診斷(M&D)中心,收集全球50多個國家上千臺GE燃氣輪機的數據,每天就能為客戶收集10G的數據,通過分析來自系統內的傳感器振動和溫度信號的恒定大數據流,這些大數據分析將為GE公司對燃氣輪機故障診斷和預警提供支撐。
在工業供應鏈的分析和優化領域,以海爾公司為例,海爾公司供應鏈體系很完善,它以市場鏈為紐帶,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帶動物流和資金流的運動,整合全球供應鏈資源和全球用戶資源。在海爾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客戶數據、企業內部數據、供應商數據被匯總到供應鏈體系中,通過供應鏈上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海爾公司能夠持續進行供應鏈改進和優化,保證了海爾對客戶的敏捷響應。
在生產制造環節,同樣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建立虛擬模型,仿真并優化生產流程,當所有流程和績效數據都能在系統中重建時,這種透明度將有助于制造商改進其生產流程。再如,在能耗分析方面,在設備生產過程中利用傳感器集中監控所有的生產流程,能夠發現能耗的異常或峰值情形,由此便可在生產過程中優化能源的消耗,對所有流程進行分析將會大大降低能耗。
除以上提到的以外,在產品的質量與分析、生產計劃與排程以及銷售需求分析與預測等領域,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認識到工業大數據的價值,并開始積極利用工業大數據實現業務的革新,工業大數據已經成為推動企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工業大數據的應用基礎是建立在高度集成化平臺之上的,只有企業在充分完成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打通數據流通的各個關鍵點,工業大數據的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隨著智能制造戰略的推進,企業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工業大數據必將在未來的工業轉型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制造企業開始關注工控網絡安全
隨著兩化深度融合的持續推進,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引導下,中國制造企業正在通過積極的生產車間改造來實踐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從傳統的以人為主的加工生產模式轉變為以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核心的智能加工生產模式。2015年,e-works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目前很多制造企業的智能化改造仍然停留在非常基礎的階段,很多企業只是在原有工業控制系統中增加通信模塊,或者是在原來相對獨立甚至封閉的工業控制網絡里增加路由及網管設備,保持相關生產系統間的數據聯動,僅有很少一部分制造企業進行專業的咨詢規劃與評估,這使得當前中國工控網絡安全顯得異常嚴峻。
工業控制系統廣泛應用于電力、石油化工、核能、航空、鐵路等行業,是這些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運行的“大腦”。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控制技術的深度結合,在為控制技術帶來新的創新機會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將網絡安全問題一起帶入了現代工業控制系統之中。從2010年眾所周知的“震網病毒”事件,2011年“Duqu病毒”以及2012年的“火焰病毒”,到2015年的烏克蘭電力公司因控制系統被黑客植入惡意軟件,從而導致發電站意外關閉事件,處處展現的是工控系統遭受攻擊的“戰況”,充分顯示了防范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問題的迫切性。然而,要解決當前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問題,還得認清兩個現實:
第一,中國目前沒有能力制造精密的數控機床和工業控制器,工業中用到的邏輯控制器95%是來自施耐德(法國)、西門子(德國)、發那科(日本)等的國外品牌。
第二,中國目前沒有能力制造尖端的控制芯片,英特爾、高通、博通、德州儀器等有能力設計生產芯片的企業,無一例外全部屬于美國。
對此,中國最早的黑客之一、工控安全界的元老級人物魏強告訴我們,一塊小小的芯片,有十幾億個晶體管,制程是以納米計算的。在那么小的電路板上有七層印刷電路,想破解芯片的結構是幾乎不可能的。如果美國企業在芯片中多設了一個引腳或安插一個后門,幾乎不可能發現。甚至一個后門可以分成數個,分散在代碼之中,完全沒有能力察覺。另外,為了實現更多的功能,現在芯片越來越多地具有了自主連接藍牙、Wi-Fi等無線網絡的能力。在理論上可以實現遠程改寫代碼。如果真如魏強說的這樣,那么以下推論就能夠成立:
法國、日本等數控機床和控制器生產國,通過自家的后門可以得知機床生產零件的G代碼,進而可以得知零件的參數和用途,由此可以隨意對生產設備進行改動。
美國可以對所有使用美國芯片的設備(包括工業控制器)進行控制。
一旦發生戰爭或嚴重的對立,以上的遏制措施可以短時間內建立。
由于芯片帶有無線通訊功能,即使設備不聯網,破壞活動也可以由設備附近的特工通過無線電完成。
軟件層面的安全可以通過代碼核查的方式加以檢驗,但硬件層面的安全卻很難核查和檢驗。換句話說,中國當前的工業安全體系可能是建立在不透明的黑盒子之上,如果情況屬實,中國企業的工業系統安全情況將非常嚴峻。而隨著兩化深度融合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近年來國內外工控網絡安全事件的逐漸增多,如何保障中國企業的工控系統安全已經引起了政府及企業的高度重視。
隨著智能制造戰略的推進,智能化將成為未來制造企業轉型的核心,而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工控系統予以支撐,可以預見的是,保障工控系統安全將會成為企業打造智能工廠實現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為此,首先需要國家提升對國外工業系統的引進標準,制定更為嚴苛的核驗制度。對企業而言,需重點開展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針對缺少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仿真驗證手段、高端工業控制系統主要由外國廠商提供的現狀,著力實現工業控制系統“可發現、可防范、可替代”的目標,提升我國工控安全核心競爭力。
制造企業通過客戶服務APP贏得商機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移動應用的逐漸深入,APP作為企業拓展線上業務以及強化與客戶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已經被廣大制造企業所接受,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開發APP平臺進行產品營銷和宣傳,通過線上的無限支持,帶動線下銷售量的增長,同時通過一些集成的客戶服務功能強化與客戶之間的黏度,以拓展市場贏得商機。
追溯國內最早的APP應用是從天貓、京東等這些電商巨頭開始的,通過移動APP占領移動電商市場,后來逐漸向其它較為傳統的行業延伸,到2015年這一擴張趨勢正在加速。制造企業中將APP作為線上業務擴展最典型的當屬小米手機,小米手機不但通過APP進行產品的營銷,也通過打造APP商店來打造產業生態圈,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此外,在比較傳統的制造業中,如海爾、格力、中聯重科等知名企業,2015年也通過打造自己的APP平臺探索新的服務模式。
2015年,為更好的對塔機的運行情況進行監控,中聯重科為其塔機安裝了自出開發的APP應用,通過該APP,客戶可以查詢塔機的位置分布,監控塔機的運行情況,對機手進行考勤管理,對所擁有塔機的工程盈利情況進行實時統計,使用手機實現對該升級產品的全方位管理。同時,通過APP的中聯塔機粉絲論壇,客戶可與全國的中聯重科塔機用戶互動,發布和接受設備和機手供求信息,同時也可以直接聯入中聯重科塔機商城,進行網上產品購買和享受其他服務。
在電器行業,格力也發布了格力掌上通,提供各類產品資料的閱讀,幫助相關人員進行產品安裝、調試、以及售后維修等操作,支撐格力10萬的安裝調試團隊。達到問題反饋迅速、問題解決及時、信息共享的效果。海爾最新發布的U+App 2.0可以為用戶提供家電定制、生產、配送、安裝的全流程可視化體驗,來整合全球制造資源,將用戶需求和制造資源聚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大規模定制生產。
在快消品行業,茅臺酒也開發了茅臺在線APP,該客戶端可以發布企業的產品優惠促銷、資訊活動和企業動態等信息,同時通過消息、評論、分享等消費者與商家的互動功能,加強商戶與消費者的聯系,拉近企業與個人用戶的距離,從而使茅臺在線在宣傳企業形象、靈活開展優惠促銷、促進用戶下單購物,擴大企業收益。這里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華新水泥也開發了自己的APP應用軟件,為廣大客戶提供在線訂單、業務查詢、防偽查詢、在線撥打客戶服務熱線等功能,暢享網絡服務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對于國外工業廠商,2016年初霍尼韋爾也發布了Honeywell Pulse TM APP應用軟件,該軟件可以讓員工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為工廠運營經理提供即時消息和工廠實時運營數據及分析,確保工廠經理、車間主管等運營人員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和企業之間時刻保持互聯。該APP內置了相關指標和工具能夠在移動端直接解決問題,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深入,以移動終端為平臺的APP應用及服務必將快速的發展。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利用移動互聯網代替傳統營銷渠道可以節約10%~20%的成本。原因在于,在傳統渠道銷售模式下,商品從廠家出庫,經過層層代理商,到賣場終端,由于代理商利潤和高投入的各類展示成本,最后到達消費者手中時,至少已加價100%。而APP平臺可以讓五湖四海的交易雙方在APP端口中直接進行交易,降低流通和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入理解采購者的購買行為和需求,為產品設計開發提供方向,使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同時,還可以通過隨時跟蹤客戶的服務需求并拓展商機。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