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我國制造業存在管理基礎的先天不足
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在管理發展上,存在較大的差別。發達制造國家經歷了管理探索、發展、成熟、再提高的全過程,從管理基礎的奠定到思想認識的深刻程度,都是我國所無法相比的。中國制造企業從改革開放以來,逐漸接觸到西方的管理科學,普遍存在管理基礎薄弱、思想認識片面及不深入的情況。
管理學上有第六個包子之說,國內企業看到西方國家上了ERP、MES系統就想:“我上個MES是不是也會達到同樣的管理水平?”其實不然,前五個墊底的包子沒有吃,直接吃第六個包子,其結果必然是企業的心理落差很大,失敗也是必然了。
原因二,需求方沒有依照實際形成明確的需求目標
從前期準備開始,需求方對MES還是很重視的,往往也成立團隊專人負責,找多個供應商交流,去相關工廠參觀,一輪又一輪交流論證。但往往失敗的種子就在這時埋下了。
首先,甲方對MES有很高的期許,希望跑步進入工業4.0。供應商為了迎合買家,就會給出各種高大上的解決方案,既不顧工廠實際,也不管技術成熟度,什么好看好聽就講什么。一個供應商如此、又一個供應商如此,需求企業就會認為這就應該是企業要達到的目標。
其次,需求企業自身的實力不足,內部的論證不夠, 各個部門站在各自角度來提各種需求,導致最終的需求范圍成倍擴大。
最后,需求企業確定一個高大全的目標后,就去做招投標工作。招投標的貓膩不說了,往往結果是低價中標。而低價中標者,不管能力如何、實際投入如何,拿單第一。對于需求企業而言,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你看我拿著捷達的錢買了一輛限量版奔馳。當真正進入到實施階段之后,供應商就會把目標和期望大幅降低,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實現,最終需求企業發現自己拿到的充其量也就是一輛夏利。
還是那句話,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原因三,供應商對于國內工廠實際應用存在較大差距
MES的供應商,有自動化背景出身的,如西門子、GE;也有軟件廠商出身如SAP;也有國內系統集成商出身如中軟國際;當然,也有從這些公司里走出來的創業公司。它們,最大的特點是技術各有優劣,但對國內的精益管理和工廠實際運作都存在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
再則,這些公司的產品往往脫胎于國外軟件或是基于兩三個項目開發而成,對于國內的工廠實踐,存在不小的差距。
這些廠商與互聯網公司相比,都是客戶思維而非用戶思維,愿意做一些高大上的東西,重視大領導的意見,忽略現場操作員工的感受。再加上惡劣的市場環境,前期操作手法就以中標為主,實際執行中就希望進行各種變更彌補支出。
總結以上,一個MES項目的成功,需要多方的通力配合。
結論:失敗的原因千奇百怪,成功的路數大體相同
如果我們梳理一下成功案例,你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失敗的原因千奇百怪,成功路數大體相同。具體而言:
預期明確且部署得力。需求方MES的預期很明確,同時組織了強有力的項目團隊進行推行,配套建立內部執行KPI。
推行相關管理的改善。MES跟ERP一樣,不僅僅只是一套信息系統,而是為固化優秀的管理執行流程而存在的工具。因此,想要有好的結果,那必須首先需要讓內部管理流程的改善跟上。
靠譜的供應商及實施團隊。從流程管理到技術實現都能真正起到對需求方的指導作用。
其他因素,如有效的做好計劃控制、推行驗收及風險控制,內部系統的集成到位,必要的配套設備及控制改造到位等等。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