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制造業現在最頭疼的問題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以及新一代的勞動力不容易管理這樣的問題,無人化工廠無人了,這簡直就是工廠管理者們天天做夢都想實現的事兒。說到無人化工廠人們立刻就會聯想到工廠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可以不間斷的生產,招聘問題沒有了,員工流失問題沒有了,馬虎大意、員工開小差、打小報告等等問題沒有了,沒有員工抱怨沒有員工罷工了,工傷事故也沒有了!只要做好機器或者生產線的維護維修就好了。一切聽起來都太美好了。
可是不是這樣的無人工廠就真的代表了好、先進或者有競爭力呢?我們還是應該回顧一下歷史,其實歐美很多工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實現這樣的無人化,我曾經在某公司任職的時候有一個項目是想把在歐洲的某條生產線搬到中國來,那條生產線就是一條全自動的生產線,生產的產品是一種小型的控制器,的確非常的自動化、無人化,原材料投入進去之后產品就會被生產出來而且還是包裝好的,現場只有設備維護人員,沒有操作工人。當時這條生產線已經使用了很多年了。但是隨著項目的深入評估,我們發現有很多問題,首先對于搬遷來說如果想要把這條全自動的生產線搬遷到中國來那么最好是把生產線的維護工程師也全部都搬到中國來,否則就沒有可能讓這條生產線在中國順利的運轉,可以說那幾個生產線維護工程師就是那個工廠的寶。其次這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產品型號,如果想要生產其他的產品型號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已經差不多可以再投資一條新生產線了,而現在的市場需求卻是越來越多樣化,小批量多品種,這條線即使搬到中國來也無法很高效率的運行,所以我們甚至會有是不是要廢棄這條生產線的想法。
其實,不管是傳統工廠還是無人工廠,車間的通風降溫,除濕除潮是很有必要的,機器和生產線在全方位替代人工操作的同時,耗費著大量的電能動能,這些能量隨即轉化為熱量,使車間內的工作機器長時間處在高溫中,不僅使機器容易出現故障,同時也會減少機器使用壽命。
洛陽北玻工業大風扇徹底解決高大生產廠房通風降溫除濕除潮問題,產品功能,洛陽北玻工業大風扇的自然微風吹拂在人體上,促進汗液的蒸發來帶走熱量,達到明顯的降溫效果,降溫感受可達5-8℃,給人體帶來自然風的舒適體驗。在高大寬闊的封閉空間中,煙塵、二氧化碳和質量差的空氣往往集中在建筑的底部,屋頂負壓風機對各個角落和地面的空氣絲毫不起作用,而這恰恰是人員和設備的位置。洛陽北玻工業大風扇可以有效促進整個空間空氣混合,達到改善空氣質量的效果,獲得一個健康、舒適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在冬季的室內,空調制熱產生的熱空氣聚集于頂層,而地面溫度始終較低。低轉速運行的洛陽北玻工業大風扇可將屋頂的熱空氣緩慢送至地面,一來可以平衡室內溫度,二來可避免因溫度不均造成的能源消耗。目前各類倉儲主要采用托盤承載、紙箱包裝等方案,當空氣濕度較大時,容易引起紙箱變質變軟、托盤變形、地面濕滑等問題,應用洛陽北玻工業大風扇可以使問題迎刃而解:它促進整個空間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空氣濕度,有效避免其它通風方案所產生的濕氣而帶來的儲物變質、腐爛等問題。
我們再來看一下我們國內現在新聞報導的無人化工廠,大多數都是注塑車間、鈑金車間或者包裝車間。其實這些工序還是相對更容易實現全自動的,現在應該是能夠找到很多現成的解決方案,以鈑金為例類似于Tox、西班牙的法格賽達等等他們都在研發更靈活和更容易配置的柔性化的鈑金設備和生產線,而在注塑方面注塑機配合上下料機械手和傳送帶,也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方案,包裝部分更容易看到的解決方案是碼垛機與自動分揀的配合使用。而在產品的總裝和測試這個部分現在還很難看到實現了無人化。
其實我并不反對無人化,畢竟現在勞動力成本、勞動力流動的確是現實的問題,而且由于手工生產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確使得我們國家的制造業很難提升,但是在做無人化的時候一定還要給它加上一些條件,就是靈活的無人化,剛才我們說了無人化的種種好處,假如所有的事情都是順利的進行的話無人化工廠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誰知道有沒有萬一呢?萬一設備故障了是不是更難以修理并且整個生產都會停下來?萬一一個熟練的維修工程師離職了是不是出現故障了就沒人能弄得好了?萬一產品發生變化了是不是這條生產線就不能繼續使用了?萬一訂單不夠了,生產線只能開工一半時間那么設備折舊成本是不是都上去了?總之,萬事都有好壞之分,好的得到了擔壞的部分你也得承擔。
實際上現在歐美日等先進的制造業發達的國家已經認為那種全自動的無人化的工廠是過時的東西了,他們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更高所以他們仍然會盡力的減少勞動力的使用,但是現在新的趨勢是他們會更追求分散的單元式的生產,在單元式的生產線里更加強調柔性、彈性和靈活性,生產線可以非常容易被搬運和重新組合,說白了就是精益化的自動化,誰也不愿看到我一開始說的在那種生產線的情況。
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得有個判斷,小批量多品種會越來越多,甚至是個性化定制越來越多。可以說幾乎所有自動化團隊或者自動化系統集成商最大的期望就是產品單一、型號不變、所有工藝條件都具備,這樣可以讓系統設計的可行性大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從原本的不可行變成可行,但是從現在的商業趨勢上來看這種事兒已經不再可能發生了,未來只能變得更加的小批量多品種,甚至是個性化定制。產品設計和自動化系統設計的相互配合會變得越來越關鍵。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