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時期是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我省而言,把握好這一機遇,不僅能走出一條化解過剩產能的有效路徑,還能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贏得先機,為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結合,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作出了“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的部署,明確提出要對接“中國制造2025”,實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動企業應用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制造模式,促進制造業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搶占智能制造制高點,加快向智能制造轉型,我省要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推動集聚發展
一是依托具有優勢的產業集聚區,圍繞智能制造重點方向和領域,規劃建設一批產業配套完善、龍頭企業主導、創新能力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二是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聯盟的建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重新整合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標準化水平,降低中小企業的研發門檻和成本,推動研發成果的轉移轉化。三是集中資源重點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產品市場前景好、對產業帶動作用大的智能制造大型骨干企業。同時,鼓勵骨干企業加強與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生態體系相關環節的縱向和橫向協同合作,孵化培養基礎較好、潛力較大、行業帶動性較強的中小企業,加快提升制造業產品、裝備及生產、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完善扶持政策
企業是智能制造的主體。積極完善智能制造扶持政策,對促進科技創新、推進轉型升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要設立智能制造引導基金,給予企業試錯空間。二要建設智能制造推廣平臺。引進和培育為企業提供基于智能制造的咨詢體驗、軟件產品應用、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服務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為企業數字工廠(車間)、智能制造等提供技術資源、方案設計、流程改造等專業服務。當前,尤其要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強化人才引進培養
針對智能制造業人才總量短缺、結構不合理、高端復合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我省應積極營造良好環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培養和鍛煉一批從事智能技術和裝備研發的創新團隊。一是建立重大智能制造項目與人才引進聯動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產業人才的綠色通道。二是培養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層次需求的實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勞動者素質。三是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院校與制造業企業對接。鼓勵骨干企業與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展協同育人,培養大批在相關工程技術領域具有較高素養的應用型人才;建設產業人才實訓基地,開展人才定制培訓,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型人才。
開展戰略研究
要有效發揮我省科技創新智庫的“外腦”作用,助推江西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一要針對我省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技術需求,及時跟蹤和把握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開展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戰略研究。二要結合我省的技術、資源優勢,開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技術與產品“走出去”的戰略研究。三要加強對國內外智能制造業發展戰略、政策、管理等領域的跟蹤研究和高端技術發展趨勢的預測,與國內外有關機構建立經常性的合作研究與交流機制,建立智能制造信息及相關科學數據共享機制等,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為實現“江西智造”提供依據。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