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的九大技術支柱
工業4.0九大技術支柱包括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打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絡安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這九大支柱中會產生無數的商機和上市公司。
工業物聯網
工業物聯網是工業4.0的核心基礎,有無處不在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進行互聯以后就形成了大量的數據,然后回到數字中樞,進行數據的清洗、整理、挖掘,數據再增值。過去的大數據在服務業企業運用比較多,工業企業很多數據是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現在一個新的市場正在形成,就是通過工業物聯網來形成的大量數據,來進行重新產生價值,所以第一個技術領域是工業物聯網。
云計算
在云計算里面分為公有云和私有云。過去的中國,包括全球一些大企業都希望建立自己的云計算平臺,所以說在中國形成這樣的趨勢,中國電信、中國銀行希望自己來建立云計算平臺,中小型企業用公有云。
過去三年,美國的花旗銀行慢慢把自己上千人的IT隊伍給裁掉,把自己的公有云轉成亞馬遜和或者IBM私有云。在中國,這個技術趨勢也在呈現,未來云計算是一個互聯網里面的基礎設施,是水電煤,是高速公路,一個企業沒有必要養幾千人IT隊伍,而且在安全防衛上也不能達到企業級的安全防衛。所以交給專業的云服務的基礎設施供應商來服務,是最好的選擇。
云計算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在美國,亞馬遜拿了很多美國國防部的訂單,超過了IBM。中國阿里巴巴提供云計算服務,也是非常出色。所以在云計算領域,看全球趨勢,大家都是通過把自己數據存儲到云端來進行運算,所以說基于大數據的云計算,也是工業4.0最核心的ID技術。而這些技術最強的地方,在硅谷。
通過以上這些案例可以看到,工業4.0雖然發源于德國,但和美國硅谷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硅谷的大數據、云計算,包括未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些技術,也對工業和互聯網結合有著巨大的影響。
工業大數據
馬云講過,未來所有的企業都會變成數據企業,未來是一個從IT到DT轉變的時代,即數據科技。工業大數據在整個工業4.0里面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領域,現在的硅谷,包括德國很多新的工業大數據公司,提供工業數據的分析、采集,還有數據采集器。這些工業數據會在云端保存,通過工業數據的分析,可以重新來分析機器的運行以及效率提升。
四年前,我遇到美國辛辛那提州立大學的一個臺灣教授李杰,他在給海爾做顧問服務,研究智慧的設備管理。今天的機器很多是來自于事后的保養和維護,而他們研究智慧的機器,是在研究這個機器的參數、性能,例如它在什么時間會壞掉?在什么時間可能會發生故障?
美國波音公司贊助了他的研究,因為波音公司希望通過智能的設備管理,來知道這架飛機運行多久可能會發生故障,可能會從空中掉下來。所以說在大數據時代,通過智慧的數據來進行分析,一個機器什么時候有可能會發生故障,這就是大數據在這個機器運行當中的一個應用。
工業機器人
中國估計有8000萬制造業從業工人,日本有1100萬。日本軟件銀行總裁孫正義在2013年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議,希望到2040年,日本能夠增加到五千萬工業機器人,讓這些工業機器人在車間進行工作,加上1100萬的從業人員,大概有6000萬的可使用勞動力。他認為這樣做,日本制造業可以重新成為全球制造第一強國。
據透露,中國3、4月份產生了170多家機器人公司,在未來,工業機器人在工廠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非常大,廣東、浙江等部分省市已經提出:機器換人,政府給予獎勵。
工業機器人在全球有三大公司,第一個是德國的庫卡公司,第二是瑞典ABB公司,第三是日本發那科公司。現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有代表性的公司是中科院沈陽所下屬的公司——新松機器人公司,已在深圳創業板上市。
所以工業4.0領域,會有很多非常出色的上市公司。以后可以投資這種跟工業4.0相關的硬件、軟件公司,這在中國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工業4.0為大家展開的未來十年,是數十萬億智能制造轉型市場,有國家政策支持,也有移動互聯網轉型的必要性,這一塊是剛剛開始挖掘的金礦。
3D打印
3D打印是制造史上最大的技術突破。3D打印在美國、德國有很多新的技術突破,可以看到3D打印的衣服、汽車、甚至心臟支架。
過去的3D打印有缺點,第一打印速度太慢,第二是逼真性離實際物品還有距離。但是現在技術進步非常快,現在從3D打印到快速3D打印,再到4D打印。在3D打印這一塊,整個技術上會有非常巨大的突破,今年1月份我參加CES的電子展,看到很多技術突破,3D打印的快速應用時代很快就會到來。
3D打印的快速發展和現在整個中國推的“創客”的背后有一致的邏輯性,給無數個人制造者提供了一種可能,所以說無數一個人、兩個人的工廠會產生。未來是自由工作者的聯合,對組織機構,對大公司的組織挑戰都將是一個新的問題,但這已經是被確定了的趨勢。
知識工作自動化
在過去,我們講究生產流程的標準化、生產設備的自動化。其實,未來社會是一個知識工作者聯合作戰的時代,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會變得更加自動化,這是一個數萬億的新的市場。工業時代的管理模式、大師、理論在互聯網時代大部分都將不復存在,針對互聯網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知識工作者的形態、標準還未形成。
過去工業3.0時代所形成的工業生產流程、價值鏈會被摧毀,新的管理模式、價值鏈還沒有形成,借用李善友的話:未來是不確定的,現在只是用不確定去確定未來的不確定。
通過共享經濟可以看到,羅振宇也講過,組織雇傭的界線正在模糊,很多人成為自由工作者,不再被雇傭于一家公司,會因為某個項目而集合,項目結束就分開,這可能是未來整個企業變革的一個重大方向。
工業網絡安全
在過去可以看到,服務業的網絡安全里,現在有企業級的網絡安全,有一定的防范和安全指數。但是在工業里,過去的數據是基于PC和PC的互聯,那么未來機器和機器互聯,第一個存在接口兼容問題。第二這些數據保存在云端,數據之間的安全防范性變成至關重要的選擇。所以工業網絡安全是工業4.0技術里面一個非常重要,也是近些年來中國增長最快的一類服務公司。
虛擬現實
目前在美國硅谷,很多企業包括波音飛機一直在做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怎樣把虛擬的場景放在研發當中、放在新生產之前的測試中。過去我們是用圖紙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后再不斷的進行迭代和改善。未來通過虛擬現實,整個產品在生產前在電腦前就經過幾千萬次的改善,整個生產的效率將會急劇提高。
人工智能
美國硅谷有一個未來學家預測,2045年機器的智能將超過人工的智能。所以把2045年定位為奇點,硅谷產生了奇點大學。2045是獨特的年份,如果機器智能超過人工智能,就意味著機器的智能化反過來推倒人的機器化。當機器智能超過人的智能,整個社會的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產關系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百度現在把未來戰略壓在兩個點上:一個是建立人和信息的連接,另一個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硅谷、加拿大,很多人工智能的公司在陸續產生,過去是人來操作機器,機器智能化之后,機器可以主導、指揮生產,人工智能將對世界產生巨大改變。
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軟件重要還是硬件重要,這個答案非常簡單:軟件決定一切,軟件定義機器。所有的工廠都是軟件企業,都是數據企業,所有工業軟件在工業4.0時代,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說軟件定義一切。
工業時代4.0這條路剛剛開始,但給了我們大概的方向,未來企業會變成數據的企業、創新的企業、集成的企業、不斷快速變化的企業。對于整個制造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顛覆,稱之為工業革命,是毫不為過的。
中國制造2025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本質是德、美主導這個世界未來工業標準之爭,是由德國和美國按照自己的邏輯路徑、表述方法來推進。日本在這一輪工業制訂過程當中已經落后,源于日本信息技術的落后。中國政府選擇了德國標準,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由工業大國向強國轉型。
中國選擇德國標準的原因
第一,中國政府認為,德國路徑比美國路徑更容易實現;第二,美國的工業空心化嚴重,IT公司實現工業4.0挑戰大,缺少基礎設施的落地,而德國工業技術雄厚,是生產制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加IT業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可解決很多難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略選擇上,中國政府的策略是,緊盯新一輪產業發展的潮流,選擇工業4.0,推出中國版的中國制造2025,尋找機會彎道超車。
中國在這一輪工業革命當中能否成為贏家?結論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在賽跑起步的戰略選擇當中,從來都是可以后發先制的,從中國在移動互聯網和第三產業的起跑上可以看到,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已經遠遠勝于硅谷。
由于沿海和內地的落差,基礎不一樣,中國整體上處在2.0和3.0的階段,所以對中國的企業來說,4.0是一個比較長遠的圖景,需要很長時間的路來走。需要腳踏實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步一步推進。
針對中國制造的瓶頸與短板,國務院2015年5月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低成本競爭向質量效益優勢競爭、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四大轉變,實施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八項戰略對策。
智能制造的中國路徑
中國制造業發展極不平衡,處在沒有總體完成工業2.0(大規模制造機械化)和工業3.0(工業自動化),就需要面對工業4.0。按照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所說:德國是從工業3.0串聯到工業4.0,中國是2.0、3.0一起并聯到4.0。
在我國的“互聯網+”里,工業4.0是“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互聯網+制造”就是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是加快新一代新型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
智能工廠是智能制造的精髓,精益生產是智能制造的基石,工業機器人是最佳助手,工業標準化是必要條件,軟件和工業大數據是關鍵大腦。未來,中國智能制造將以實現制造業的智能、高效、高質、協同、綠色、安全發展為總體目標,力爭通過2-3個五年計劃的努力,形成較完整的智能制造協同創新的技術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總體技術水平邁進國際先進行列,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需求,為我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和制造強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為突出宣傳自主創新企業,鼓勵擁有行業核心技術的國內智能裝備和機器人制造企業展示最新研發產品,由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和廣東省經信委共同指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參考消息報社、新華社廣東分社和廣州工業機器人聯盟聯合主辦的“廣州智博會”定于今年12月5日至8日在廣州廣交會琶洲展館舉行。
(審核編輯: 智匯工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