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與墨西哥貿易談判代表就平衡北美制造業產能和貿易達成了“初步協議”,雙方已經解決在整車和零部件跨境流動方面的主要差異。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的聲明,如果該臨時協議最終確定,將會顯著提升北美地區乘用車、輕型卡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的本土化生產比例,以達到免稅的條件;汽車原產地規則執行的力度也會明顯加大。此外,該協議還制定了一條關于保證高薪工人制造產品比例的規則。
當時時間8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了這一決定。他表示,將終止《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并將與墨西哥達成的初步協議送交國會批準。特朗普還補充說道,加拿大也可能加入這一協議,或者美國將與加拿大另外簽署一份雙邊協議。
NAFTA于1994年正式生效,而特朗普去年上任之后就開始著手與墨西哥、加拿大對該協定進行重新談判。特朗普一直希望通過重新修訂的北美自貿協定能將制造業崗位“帶回”美國,尤其是汽車和汽車零部件方面的制造業崗位。隨著美國與墨西哥達成協議,這讓同屬于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加拿大立場變得異常尷尬,因為關于北美自貿協定的談判中,加拿大已被擱置數周。眾多車企敦促白宮盡快與加拿大展開談判,將加拿大也納入到協議中。當地時間8月28日,加拿大貿易代表重返談判桌,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美方代表開始首日談判,雙方以“建設性對話”開局,但分歧待解。
汽車原產地比例顯著提升
美、墨達成協議,為北美自貿協定的更新鋪平了道路。此前,美、墨雙方之間的貿易關系一度劍拔弩張,特朗普曾多次威脅稱要對來自墨西哥的進口汽車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在特朗普的施壓下,多家車企調整了在北美地區的產能布局和投資計劃。當地時間8月27日,墨西哥總統恩里克·培尼亞·涅托與特朗普通話,祝賀雙方就更新北美自貿協定達成一致,同時希望加拿大最終也被納入新的北美自貿協定。
美、墨雙方達成的初步協議規定,只有當一輛汽車上75%的零部件在美國和墨西哥制造時,車企在進出口時才能獲得零關稅優惠;而NAFTA之前的規定是62.5%的汽車零部件須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制造。也就是說,汽車原產地生產的比例大大提高。此外,該協議還要求40%~45%的汽車零部件須由時薪不低于16美元的工人制造。與此同時,雙方還將簡化產品認證以及原產地規則驗證。另外,該協議還對乘用車制造使用的北美產鋼鐵和鋁材比例也作了相關規定。
對于不滿足上述要求,在美、墨兩國生產的汽車,則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的“最惠國待遇”國家所適用的2.5%的汽車關稅進行征收,不過只是針對現有工廠生產的汽車。對于那些在新建工廠制造、不符合協議規定的汽車,將會被征收20%~25%的關稅。
另據美國貿易代表萊希特的說法,新協議有效期為16年,每6年重新審查一次。此前美國談判代表曾要求,除非簽約各方同意續簽,否則協議將在5年后自動終結。如今看來,美方的態度似乎有所緩和。特朗普在白宮稱贊了該協議,表示新協議對于美國農民和工人的意義是“巨大的”,并稱NAFTA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貿易協議”。
三缺一?加拿大被急招入局
在美、墨達成初步協議后,加拿大外交部長克里斯蒂婭·弗里蘭也連夜從歐洲趕往華盛頓,攜加拿大代表團與美國展開談判。弗里蘭表示,美、墨談判取得進展是更新北美自貿協定的必要條件,加拿大將繼續致力于推動更新北美自貿協定的談判,但加方只會簽署對加拿大有利的新協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一位高級官員透露,希望能在當地時間8月31日前達成最終協議。截至記者發稿前,美、加雙方還在緊張地談判中,但雙方對達成協議的前景表示樂觀。不過,如果未能與加拿大達成協議,特朗普威脅要對加拿大進口汽車加征高額關稅。
美國一家行業組織的貿易和政府關系顧問埃里克·米勒則認為,美、墨雙方達成的初步協議缺乏具體的細節,尚無法達到法律文本的程度。“要解決北美自貿區各方的分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
米勒還認為,從汽車業的角度來看,加拿大加入美、墨新達成的協議是沒有問題的。加拿大方面應該可以接受更高的本土化生產比例,因為該協議的規定比美國貿易代表最初的要求已經有所放寬,之前美方還設置了汽車零部件“美國制造”的比例須達到50%,而新協議規定在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本土化生產比例達到75%,加拿大生產的汽車基本上都能滿足標準。
近日,美國汽車與設備制造商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希望盡快啟動包括加拿大在內的三方協議。”此外,在墨西哥和美國方面結束談判時,雙方同意將墨西哥汽車零部件出口到美國的數量設置一個上限,也是聽從了該組織的建議。該組織擔心,如果不設置上限,可能會導致美國汽車業的就業崗位和出口量減少,讓美國車企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美國車企雀躍外國廠商不滿
在美、墨雙方達成協議的當天,美國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FCA)以及福特的股價集體上漲。其中,通用股價上漲4.64%、FCA上漲4.88%、福特上漲2.94%。代表“底特律三大”的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十分樂觀地認為,新協議將會給美國以及北美汽車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力。希望美、墨雙方談判代表與加拿大同行一起努力,達成共同協議。”
盡管美、墨達成初步協議暫時讓廣大汽車制造商松了一口氣,但豐田、大眾和現代等外國車企則對提高本土化生產比例表示反對。實際上,早在8月16日,代表多家外國汽車廠商利益的“Here for America”組織向美國國會議員發了一封信。他們在這封信中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我們依然擔心,如果不對汽車原產地規則進行進一步的澄清和修訂,許多在多個州生產車輛的車企將無法支持、實施北美自貿協定2.0的立法。”
據悉,“Here for America”組織成員包括豐田、大眾、現代、本田、戴姆勒、寶馬、日產、起亞、斯巴魯以及沃爾沃和吉利,這些企業在美國生產的汽車占全美汽車產量的一半。一些專家指出,那些在北美產能規模較小、在美國研發人員較少的外資汽車制造商,難以滿足如此高的汽車原產地比例要求。
新自貿協定生效充滿變數
特朗普表示,與墨西哥達成的新協議將被稱為“美國-墨西哥貿易協定”,而NAFTA這一名稱“具有不良的內涵,因為多年來NAFTA對美國的傷害非常嚴重。”如果三方達成新協議,可能會采用新的名稱。也就是說,擁有14年歷史的NAFTA,很可能將永遠退出歷史舞臺。
至于特朗普政府如何與墨西哥達成一個單獨的雙邊協議,現在還不確定。因為達成任何一項新的貿易協議都需要美國國會批準,而身為總統的特朗普只有NAFTA重新談判的快速審議授權。萊希特表示他將在不日之內向國會遞交與墨西哥達成的初步協議,此舉將觸發90天的審議期。但協議批準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屆時美國眾議院可能會由民主黨所掌控,這也使得批準任何貿易協議變得更加困難。
分析人士指出,美、加、墨三國最終能否簽署新協定仍存在變數,而且新協定能否在三國議會獲得批準也不確定。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本·薩瑟指出,對于美國消費者而言,新協議相比原來的NAFTA而言是“一個退步”,例如預設貿易協定到期時間、用非市場化的手段來決定汽車和其他商品的零部件來源等。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