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機器人理解人類的感情前,人類已經愛上機器人了。國產服務機器人最近兩年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無論是專注于機器人整機還是相關配件和技術企業,目前能實現盈利的少之又少。如果不是深愛,整個行業又怎能暢想著未來服務機器人發展的美好未來,同時又忍受著現實的限制呢?
那么國產服務機器人怎么樣才能突破限制,解決用戶真正需求,甚至搶占國際市場?下面是張小盒迷你機器人的幾個建議,頗具現實意義。
一、剛需
國外的機器人產品核心賣點均非常簡單,僅1至2個核心功能點,把該點做到相對極致。比如Double替身機器人只針對遠程辦公人群,日本的小盒子機器人,僅能和父母遠程實時留言加頭部能轉動。研發機器人產品的核心首先應該是利用機器人技術解決市場上現在還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創造更大的剛需空間。機器人如何解決剛需需求,這個是考驗機器人行業生存發展能力的主要問題,相對而言,功能性機器人在這方面已勝出一籌。
二、外觀
國外機器人產品非常重視IP設計,每款機器人的外觀和基礎設計都有自己深入的考慮,幾乎看不到相似的外觀。而國內則常常發生IP撞衫。國際市場對于知識產權保護非常完善,如果不重視機器人外觀設計的獨特性,可能很難走出國門。
三、國際化
可能由于語言系統原因,國產機器人主要宣傳陣地在國內。在國際機器人媒體舞臺上,鮮見中國服務機器人的聲音。國內服務機器人雖然起步較晚,但目前在各個門類機器人均有不少初具實力的機器人創業公司。但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下,國際舞臺上更多露臉,更多考慮面向全球更廣闊的有明確需求的市場是很有必要的。這方面科沃斯、優必選等已走在前列。下一步可以借助中國傳統家電品牌、互聯網品牌等渠道加快國際化宣傳和擴展,同時多語言系統是品牌國際化的必要準備,國內的語音智能公司也要多給力了。
四、智能化
機器人與其他行業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自動化和智能化。但交互智能化需要漫長的技術積累和場景細分,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國外的機器人產品強調的并不是功能的疊加,為了智能而智能,而是聚焦在用機器人技術可以解決的實際商用、民用問題上,這種思路值得借鑒。國內機器人創業應該進一步降溫務實,以實際解決需求問題為己任,這需求未必是掃地倒水送貨等硬性需求,也可以是輔導學習、精神陪伴、游戲娛樂等軟性需求。
機器人距離人還有多遠?機器人距離人的能力還有很遠,但機器人距離人的距離已越來越近。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