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曾表示:“中藥企業最近日子不是太好過,所以一般會選擇往幾個方向轉型:一是往大健康類,比如保健品、日化類轉型;二是轉型到高端的生物藥方向,脫離原來的基礎重新搭一個舞臺,這類難度會大些,但是做好了也更有意義。”
筆者了解到,有很多中藥企業選擇了第二種,也就是高端生物藥方向。比如,九芝堂、天士力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干細胞治療領域;步長制藥對外界發布《生物制藥戰略規劃》;眾生藥業從現代中藥企業向化學創新藥轉型;云南白藥深耕藥品初步確定的方向有兩個條線,其一便是尋找前沿的生物科技方面的產品直接切入高端等。
那么,為什么這些中藥企業選擇轉型?業內人士分析,大多數中藥企業主要還是因為業績下滑,被迫轉型。以步長制藥為例,步長制藥2018年半年報顯示,扣非后凈利潤為5.34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19.18%;股價也從頂峰之時的117元,跌到如今的26元。九芝堂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為3.2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了9.77%。
至于業績下降的原因,有觀點認為是兩票制、醫保控費、控制藥占比等政策帶來的影響,也有觀點認為是產品問題,比如一直飽受爭議的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問題。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都成為中藥企業轉型生物醫藥行業的催化劑。
為了順利轉型到生物醫藥行業,中藥企業也在做著努力。比如,天士力與干細胞研發公司Mesoblast簽署《投資協議》、《產品開發商業化協議》等相關協議,認購其2000萬美元(約合1.34億人民幣)的普通股,并引進其兩款分別處于FDA臨床III期及Ⅱ期試驗的干細胞產品。
再比如九芝堂發起設立的九芝堂雍和啟航基金與位于美國生物藥谷圣地亞哥的Stemedica細胞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協議。與此同時,九芝堂還成立了九芝堂美科(北京)細胞技術有限公司,作為美國Stemedica公司干細胞技術的中國唯一承接方。
之所以這么多中藥企業轉型生物醫藥,除了受到政策、業績等因素的影響,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看到了生物醫藥的廣闊的市場。以干細胞為例,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球干細胞市場將達到4000億美元,中國干細胞市場規模將高達1200億元人民幣。
生物醫藥被業內公認為是朝陽產業,不僅是企業,各個城市、地區也都在抓緊時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包括抓謀劃、抓服務、抓配套、抓破解等,力求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由此也看出一些中藥企業轉型生物醫藥行業的原因了。
不過,不是每家企業的轉型都能成功,任何一個轉型都存有風險,而轉型生物制藥,對中藥企業也是一場全新的戰役。
正如業內人士所說,創新藥從研發、臨床試驗,再到后期的產品上市、市場推廣都與其原有的模式有很大差異,除了內部體系要變革,管理者的思路和理念也要及時更新。企業最終能否轉型成功,未來還會因為政策、市場競爭格局等原因存在很大變數。
因此,中藥企業需要擺正觀念,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轉型戰略。此外,企業還要認清當前行業的形勢,畢竟轉型、跨界成功的企業并不在多數。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