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以下簡稱學會)主辦,西安交通大學承辦的2018中國自動化大會在西安盛大開幕。圍繞“自動化創造智慧社會”會議主題,大會設有與自動化、信息與智能科學技術相關的7個大會報告、200余個專題特邀報告、180余個會議論文報告以及800余篇張貼論文,圍繞自動化未來發展,設有1個大會圓桌論壇和2個專題的圓桌論壇。來自海內外自動化、電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的13位院士,200余位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千人計劃學者等自動化領域專家學者們歡聚一堂,共探自動化產業的未來發展。
會議第二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做題為《發展航天智能技術,走進太空經濟時代》的報告,他提出世界航天的發展正在邁進嶄新的太空經濟時代,在這一新的歷史背景下,智能控制將成為“航天+智能”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對于如何實現航天和智能技術的結合,以及面臨的挑戰和關鍵技術,包院士進行了詳細地梳理和分析。他從應對飛行環境不確定、應對故障不確定、應對干擾的不確定、對自身模型不確定、應對任務的不確定五個方面闡述了航天控制發展面臨的挑戰,并表示,發展航天器智能控制要做好兩個結合,第一是要與材料科學、計算科學、數理邏輯科學、認知科學、腦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以提升智能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則是要做好與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交叉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最終實現智能自主航天控制器的可學習、可訓練和可演進。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房建成院士妙語連珠,為大會帶來第二個報告《原子陀螺儀技術發展與展望》。他從“量子傳感時代的到來”和“量子傳感技術的發展狀況及產業前景”兩個方面對量子傳感技術做了系統、詳細的介紹。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早期的機電一體化,到中期光學領域的發展,再到現在的國內外研究熱點量子化領域,無論是從傳感技術、通信技術還是計算技術,都能看出這一發展的必然趨勢。量子傳感技術在軍事領域或民用領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原子鐘、原子重力儀、原子磁強計以及原子慣性傳感器都是量子傳感技術的主要應用。他以原子陀螺為例,結合自己實驗團隊的研發經歷詳細介紹了量子傳感技術的發展狀況及產業前景,并且重點介紹了SERF原子陀螺儀和MEMS核磁共振陀螺儀的相關研究進展和發展前景。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王煜的報告《智能無人技術與工業應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人技術在工業市場有著巨大的應用空間,關鍵是要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和應用場景,才能發揮其價值所在”是他發言的核心觀點。結合自身團隊經驗,以建筑行業為例,他重點闡述了無人技術在建筑行業應用的現狀及潛力。如何才能更高效率地建造房子?他認為,建筑商需要考慮模塊化,用工廠的模式生產預制件,然后將建筑構件運輸到現場進行安裝,雖然目前這種預制模式成本比較高,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包括市場和政策的推動,這些新模式必將成為趨勢,因為建筑商需要通過數字化手段減少原材料、水、電的浪費,以及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等。
最后一個“壓軸”報告來自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教授、IEEE Fellow、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題目為《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做什么——從人類的大腦尋求人工智能發展的靈感》。報告討論了當前人工智能方法的局限性和進展,以及生物智能與認知計算的關系,并圍繞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能研究前沿,討論了直覺推理與因果模型、記憶和知識演化的機器實現。報告還為大會觀眾介紹了大腦有效連接的動態因果機制的探索,并從大腦神經網絡的動態優化、成本函數生成、記憶與預測的機制出發,討論了有關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一些可能的方向。
人類社會正加速進入智慧時代,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萬物互聯,虛實結合,開放共享。《中國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作為國家戰略,正在打造國家核心競爭力,已經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未來會深刻影響世界格局。在這一新的歷史時代中,曾為人類發展做出過偉大貢獻的自動化技術又煥發出新的生機,尤其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相互融合,使其呈現出自主、智能的時代特征。未來,自動化技術將不斷融入到“智慧社會”的建設中,賦能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事業。正如鄭南寧院士在2018中國自動化大會開幕詞中所言:“自動化技術將為人類開啟面向新的科技發展時代的一扇大門,也必將為人類的科技進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為期兩天的2018中國自動化大會在古都長安圓滿落幕。創建于2009年的中國自動化大會在傳承中成長,在蛻變中新生,不斷激發著中國自動化產業向前發展的新動能。下一屆大會將由浙江大學承辦,繼往開來,引領創新,讓我們共同期待,迎接自動化發展的新時代。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