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市場在2017年的爆發,讓沉寂許久的國內品牌得以飛速增長。整個市場一時間猶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國外企業的缺貨成就了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但中國這塊大蛋糕,沒人想放棄。2018年,各知名國外廠家開始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加緊在國內的布局。
加速國內布局
在經歷了2017年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火爆和因此暴露出的產能不足等問題之后,國外各機器人廠商開始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在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深化戰略布局,加速本土化進程:
3月7日,丹麥機器人制造商MobileIndustrialRobots(MiR)宣布在華建立首個辦公室。
3月28日,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產業基地落戶順德。同日,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和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合作,在廣州科學城興建全新的工廠,并成立全資子公司——廣州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
4月16日,ABB機器人青島應用中心新址啟用,重點滿足汽車制造、3C產品制造、裝備制造和消費品制造等市場需求。
5月8日,安川都林機器人應用設備(北京)有限公司在香河機器人小鎮的新工廠正式投產運營。
5月17日,ABB機器人重慶應用中心在兩江新區正式揭幕,標志著ABB機器人業務在西部地區的布局完成了戰略性的一步。
6月8日,歐姆龍開始在上海生產可實現生產線自動化的機器人,此前歐姆龍已在日本、美國、荷蘭生產機器人。
10月3日,日本發那科機器人重慶基地項目在兩江新區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上半年竣工。
10月27日,ABB宣布,將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新建一座其全球最大、最先進、最具柔性的機器人工廠,實現用機器人制造機器人。
11月13日,ABB位于廈門火炬產業區的工業中心正式啟用。
強化戰略合作
強化與國內企業和各地政府間的戰略合作,是國外機器人廠商本土化進程中重要的一環。2018年,這一策略也得到進一步強化:
1月16日,中集集團旗下集裝箱控股“龍騰計劃”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簽約企業包括希美埃、ABB、發那科和麥格米特。
1月23日,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西川清吾與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潤石就安川弧焊機器人在一般工業市場的推廣與發展和進一步加深機器人焊接電源的合作等方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4月16日,ABB機器人與柳州五菱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在上海簽訂戰略合作伙伴協議,雙方將在機器人應用技術領域進行全面、深入、積極的合作,共同開發機器人解決方案,推廣機器人智能技術的應用,以提升工業機器人應用水平和汽車智能制造水平。
6月12日,ABB與中國印刷機械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北人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舉行了數字化轉型戰略合作交流活動,并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通過提供全球領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及自動化技術,加強雙方在技術研發領域的資源共享,聯合創新,提升印刷機械行業的智能制造水平,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
今年6月,庫卡分別與江蘇哈工智能及偉本智能機電(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7月初,ABB機器人與中天自動化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機器人組裝、測試、檢測、打磨、CNC、注塑等應用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7月10日,發那科與全球領先的商用車車軸及底盤零部件制造商廣東富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在臺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8月30日,庫卡在蒲江建立其亞太地區最大機器人研究院。
9月12日,京東物流與ABB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物流行業智能制造、機器人產品全供應鏈服務等方面展開合作
9月20日,韓國現代機器人與哈工智能于上海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期間簽訂了成立生產工業用機器人的合資公司協議。
11月5日,寧德時代新能源與KUKA簽署深度合作意向書。根據協議內容,寧德時代將投入2.4億歐元在聯邦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市設立電池生產基地及智能制造技術研發中心。
11月13日,廣東省政府與ABB集團在廣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在電力、工業、交通與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戰略合作。
國產機器人的出路
面對外企的攻城略地,步步緊逼,國產機器人廠家怎么看?
梅卡曼德華東區銷售總監黃宇霖說:“2017年ABB等外企對一般工業領域的工業機器人需求預計不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今年不少外企重新進行評估,產量會有一定提升。而且之前外企專注于利潤較高的汽車領域,但近幾年國內汽車市場萎靡,進一步催動外企進軍一般工業。這對國產機器人企業而言,將是巨大沖擊。”
配天機器人副總經理索利洋認為,國外企業在中國新一輪布局給國產機器人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國產機器人也必須面對這個挑戰。同樣國產機器人也會參與國際競爭,包括國外市場,也會有國產機器人的身影。所以,這就是趨勢。”
艾利特CTO孫愷博士表示“外企新布局的逐步完成接下來將會對國產機器人企業產生很大沖擊。”
不難看出,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對于外企新一輪的布局已有心理準備,而接下來兩年很可能會是國產機器人的存亡之戰。背水一戰的國產機器人,要怎樣開拓屬于自己的生路呢?
黃宇霖認為,想要在市場上穩住,要么掌握核心零部件、要么掌握市場。短期來看,可以先搶占細分市場,比如不少國內企業的改造預算是有限的,可以利用價格優勢,擴大市場份額,進而掌握市場話語權。”
索利洋表示,核心技術是關鍵。國產機器人不要急于搶占市場,而是應該先把產品做好。“以配天為例,我們有將近200人的研發團隊,對產品的品質追求精益求精,但是仍然不能保證我們的產品是十全十美的。我們仍在對我們的產品不斷的優化和改進,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已經持續8年了。我們的進步大家都能看得到,同樣,我們專注的越深,也越能體會到我們和進口品牌的差距。差距雖然已經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但是差距還是存在的。特別在產品的可靠性方面,還需要大量產品被廣泛使用的驗證。”
孫愷認為目前不少國內機器人企業缺乏靈魂。“沒有核心,自然就沒有附加值,光靠一個本體結構件、一個控制機箱結構件,顯然不可能掙錢。就好比當年中關村攢計算機,利用信息不對稱可以做一時,但未來是可以預測的。想要活下來,必須死磕核心技術。”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