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起“中國制造2025”,很多人都會想到“工業4.0”,認為兩者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但是一些國內專業人士認為兩者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一直都是熱門話題,很多人都會把這兩個戰略進行比較。那么,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呢?小編為你詳細分析。
“工業4.0”最早出現在2011年德國舉行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爸袊圃?025”在2014年首次被提出時就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2015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正式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使中國成為制造強國。
只要一提起“中國制造2025”,很多人都會想到“工業4.0”,認為兩者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但是一些國內專業人士認為兩者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相同點:占領世界工業發展先機提升國家工業發展水平
“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兩個戰略都是為了面對新一輪的世界競爭,增強國家工業的競爭力,在世界工業發展中占領先機。德國推出高科技戰略計劃——“工業4.0”,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德國希望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信息物理系統)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中國推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通過“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成為制造強國。
機床是生產制造中的工業母機,“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對我國機床行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導。而德國“工業4.0”戰略的提出,帶動了世界機床行業市場的發展。這兩個戰略都是對機床行業有利的,在有利政策的帶動下,現時段機床行業的低迷終將過去。
不同點:一個由自動化向智能邁進一個由大向強發展
“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兩個戰略是中德兩國在不同時代提出來的。德國工業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的改革,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數控系統技術早已成為德國制造業的標配,德國制造在全世界范圍都是優秀的代名詞,德國制造業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之一,是全球制造裝備領域的領頭羊。而中國工業還是處于大批量生產階段,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依靠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有的依靠電子系統和信息技術實現生產自動化。數控系統技術也沒有完全掌握技術技巧,中國目前只是個制造大國,離制造強國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兩個戰略定位也是不同的。因為兩國在制造業方面所處的階段不同、生產基礎不同以及經濟發展也是不同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發展戰略,”工業4.0“則提出實現智能化工廠和智能制造,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德國是由制造強國向超級強國發展,中國則是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發展。
現在的德國工業已經是世界工業發展的引領者,德國已經從“工業3.0”階段一步步走向“工業4.0”階段,由生產自動化向智能化邁進。但對于現在的中國工業,仍然處于“工業2.0”階段與“工業3.0”階段之間,積極向生產自動化方向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認為,德國“工業4.0”是在“工業3.0”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中國還處于“工業2.0”的后期階段,中國面臨著“工業2.0”要補課、“工業3.0”要普及、“工業4.0”要示范跟上的處境。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達到20.8%,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但是由于中國制造業在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等方面創新及來源保障不夠到位,基礎相對薄弱,仍然面臨著生產質量問題,中國制造業大卻不強。制造強國已經經歷過這一階段,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此,中國目前并不能稱為制造強國。
“中國制造2025”是根據中國國情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與“工業4.0”是不一樣。中國制造業轉型發展不能根據“工業4.0”戰略來實行措施,要走出中國自己的特色。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制造業強國。
小編認為,“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雖然有著很多的不同點,但是兩者在最終戰略目標上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意味著兩者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德國總理默克爾再次訪華就是最好的證實。我們相信,未來,德國能夠成功走向智能化生產之路,而中國也能由大變強,加入制造強國的隊伍當中。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