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調機構矢野經濟研究所(YanoResearchInstitute)12月發表協作機器人市場報告,內容包括各部門動向、參與市場的企業,以及未來展望。協作機器人已開始在大學、研究設施、飲食店等各種工作場所中使用。以制造商的出貨金額計算,全球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180億日圓,成長為2016年的360億日圓、2017年則達到650億日圓,急速擴大中。矢野經濟預估,2018年的規模將繼續上升為1,000億日圓,2019年為1,500億日圓,2020年為2,200億日圓。到2024年,將成長為8,500億日圓,是2017年的13倍左右。
矢野經濟是以ISO8373的工業機器人之中,符合ISO10218-1的協作機器人為對象進行調查。這種機器人不需要防護圍欄等設備,就可在人類身旁運作。
市場急速擴大的理由,除了更加安全容易導入工作場所之外,還有不占太多空間、易于設定與控制、即使工作項目頻繁變更也辦得到等原因。原本工業機器人無法運作的場所,現在已能使用,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更受到歡迎。
在日本的飲食店,已經引進使用協作機器人從事調理工作的系統。在海外市場,日廠也有所斬獲,例如Panasonic針對企業客戶提供信息系統與相關設備的子公司CNS(ConnectedSolutions),于2018年10月底與中國火鍋連鎖企業海底撈合作,于北京推出無人火鍋店,店內采用Panasonic的協作機器人進行自動配菜與服務。從面對消費者的餐飲業等行業開始,協作機器人可打入的工作場所預料將逐漸增加。
目前協作機器人的主要市場還是在工業部門,矢野經濟預估,到2020年汽車制造業與電子產業等工業機器人的傳統領域為中心,規模將比前一年成長150%左右。
不過到2021~2022年,工業部門的需求可能飽和,以及協作機器人售價降低等原因,成長率將較為減緩。
但從2023年起,飲食業、化妝品、醫療用品等業界,在餐飲店、旅館等服務地點將采用更多協作機器人,使成長率再度上升。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500億日圓。
雖然市場充滿潛力,不過也有優秀廠商已先行撤守。被視為協作機器人先驅的新創公司RethinkRobotics,于2018年10月初因財務問題停止營業,直接原因為銷售不佳,且出售公司的計劃破局因而資金用盡。然而事業結束的背景,則在于市場競爭激烈。
RethinkRobotics雖有Baxter、Sawyer等佳作,但面臨工業機器人全球四大廠商:德國的Kuka、瑞士-瑞典的ABBGroup,以及日本的發那科(FANUC)與安川電機(Yaskawa),以及同為科技新創的UniversalRobots的競爭。有實力分食市場大餅的廠商不在少數。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