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制藥“大宗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智能制造新模式”國家項目成功通過驗收。據悉,該項目已建成一個中心、三個平臺、五大系統,消除了“信息孤島”“應用孤島”。在充分滿足制藥企業GMP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可做到對設備工況、物料狀態、計劃執行的實時跟蹤、回溯以及車間管控流程的可視化管理與安全環保的多維立體管理。
該項目于2016年被確定為國家智能制造領域重點支持項目,實現了生產全流程的穿透式管理,讓以藥品批次為核心的全要素質量追溯成為現實。
當前,智能制造正在改變制藥行業的生產模式,除了利于生產管理,保證藥品質量可追溯以外,還簡化了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
例如,在中藥行業中,過去,中藥前處理、提取、制劑等工序都需要靠人力來完成,費時、費力,效果還常出現偏差。現如今,隨著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不斷突破,有中藥企業已經開始實現自動化生產,用智能制造替代了傳統的中藥處理工藝。
在一家中藥企業的制藥車間里,提取、分離、配料、洗瓶、灌裝、密封、檢測、裝盒等一系列生產線流程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
該企業表示,通過自動化控制,可確保過程控制參數嚴格執行國家參數要求,從而將中藥提取生產工藝由粗放型轉變為精細化,同時減少了大量的人力,進一步提高產能利用率,節約企業成本。
除此以外,智能制造運用到醫藥行業還能減少藥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例如,2018年,轟動業內的疫苗事件發生后,如何才能有效監管藥品生產安全,更好的解決類似疫苗生產造假問題引起業內思考。
有人士認為,相比道德約束、制度法規震懾,醫藥智能制造技術推廣與應用、讓信息化和大數據充分發揮作用,或許是目前減少藥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有效途徑。
雖然,從國內制藥行業整體發展情況來看,由于我國技術薄弱、且起步晚,企業發展模式過于傳統,因此離完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工廠模式還很遙遠。藥企除了調整生產模式以外,也需要借助制藥裝備完成轉型升級。
據悉,制藥裝備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點,以往的制藥裝備都是單體、孤島式的,為了給制藥企業提供更多柔性化生產的設備和技術,盡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當前一些制藥裝備企業開始部署自動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投資建設智能制藥裝備產業園、無人工廠等。
隨著智能制造相關利好政策的支持,以及制藥行業的不斷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會涌現更多具備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技術的企業,助力產品更高效率、更安全的生產,保證質量可追溯,減少勞動力支出,實現“無人化”“少人化”生產的簡約高效模式。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