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上月宣布計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30%股份后,此事一直引發柏林和布魯塞爾的關注。庫卡總裁蒂爾·勞伊特(Till Reuter)日前接受《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采訪對此事進行了回應。
據《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5日報道,勞伊特在采訪中強調,“庫卡永遠是德國公司”。他稱,如果公司收到來自歐洲方面的收購要約,將會對此進行評估,不過,這并不代表會優先考慮歐企的要約。
勞伊特說:“過去數年里我們都從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好處。怎樣讓中國公司參股,而同時保持住強大的德國工業4.0地位,使二者取得對我們有利的平衡,對此有很多方案。”中國今天已是機器人的最大市場,庫卡在中國的年經營額目前已達4.5億歐元,并有望在未來數年突破10億歐元大關。“我們的目標是,在中國市場上排行老大。”
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上周表示,希望看到有德國或歐洲投資者給出收購要約,與美的競爭。但《商報》稱,德國政府希望西門子公司和ABB能參與競標,但它們都予以回絕。
庫卡收購案之所以在歐洲引起關注,是因為當地政客害怕德國重要技術轉移至亞洲,并且可能導致敏感的客戶信息落入他人之手。勞伊特對此表示,“沒有人能得到我們的客戶數據”。《南德意志報》評論說,這應該是商界自己的事情,當代全球經濟的資本都在跨境自由流動。路透社稱,勞伊特披露,美的已經在收購計劃中做了“一些讓步”,承諾會將工作崗位和研發工作留在德國。
庫卡CEO評估歐企收購方案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Kuka)CEO蒂爾·勞伊特表示,該公司將會對歐洲企業可能發出的收購方案進行評估,但不要以為歐洲公司在競購時要比中國美 (微博) 的公司具有優先權。勞伊特的上述觀點發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周日版(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上。
庫卡公司是中國買家最近瞄準的最大的德國工業科技公司。當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經歷產業轉型升級,其希望從低端制造商成長為全球高科技行業的中心。
來自德國政府的消息人士對該國技術被中國買家收購表示擔憂,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所領導的政府正試圖為庫卡撮合別的買家。
然而,有意思的是,就在6月2日,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 (微博) 還對媒體回應稱:“本次收購目前為止一切正常,這個項目對中國和德國都有好處,為什么要阻止呢?”
勞伊特在周日出版的采訪中表示:“要是政客的努力能促使新的收購方案出現,我們還是會按照評估美的收購條件的方式評估新的交易。”
勞伊特表示,美的出資45億歐元(約合51.2億美元)收購庫卡的消息在上月曝光之前,該公司就與德國聯邦政府和地區政府進行了接觸。
被問及如果有兩份收購要約同時出現,來自歐洲的買家是否占據優先權時,勞伊特說:“難以迅速做出如何困難的決定。”
勞伊特表示,美的對于庫卡的管理層已經做出數項妥協,比如承諾保留在德國的工作崗位和研發能力。不過,勞伊特還說,美的最終的收購方案可能還需要數周才能正式提出。
勞伊特:庫卡永遠是德國公司
據《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5日報道,勞伊特在采訪中強調,“庫卡永遠是德國公司”。他稱,如果公司收到來自歐洲方面的收購要約,將會對此進行評估,不過,這并不代表會優先考慮歐企的要約。
勞伊特說:“過去數年里我們都從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好處。怎樣讓中國公司參股,而同時保持住強大的德國工業4.0地位,使二者取得對我們有利的平衡,對此有很多方案。”中國今天已是機器人的最大市場,庫卡在中國的年經營額目前已達4.5億歐元,并有望在未來數年突破10億歐元大關。“我們的目標是,在中國市場上排行老大。”
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上周表示,希望看到有德國或歐洲投資者給出收購要約,與美的競爭。但《商報》稱,德國政府希望西門子公司和ABB能參與競標,但它們都予以回絕。
庫卡收購案之所以在歐洲引起關注,是因為當地政客害怕德國重要技術轉移至亞洲,并且可能導致敏感的客戶信息落入他人之手。勞伊特對此表示,“沒有人能得到我們的客戶數據”。《南德意志報》評論說,這應該是商界自己的事情,當代全球經濟的資本都在跨境自由流動。路透社稱,勞伊特披露,美的已經在收購計劃中做了“一些讓步”,承諾會將工作崗位和研發工作留在德國。
美的收購庫卡觸動了誰的利益
國家電制造商美的集團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股份的消息一經傳出,在德國“一石激起千層浪”。德國政府雖然一再強調尊重“企業決定”,但仍在想辦法保住庫卡的“德國血脈”,意在不讓關鍵技術落入外人之手。
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部長加布里爾日前呼吁德國或歐洲企業組成聯盟,提出新的收購要約。與此同時,歐盟數字經濟委員厄廷格也呼吁其他大股東考慮德國或歐洲公司的收購要約。德國聯邦政府副新聞發言人維爾茨證實,德國總理默克爾對經濟部的行動知情,但再三強調這是“企業的決定”。
據德媒報道,德國經濟部分別與西門子、ABB公司以及德國汽車制造商大眾就此事接觸過,但目前由哪家企業帶頭發起要約并不明朗。報道稱,西門子表示興趣不大,大眾也因為在華銷售市場巨大而顯得遲疑。美的集團此前宣布,以現金每股115歐元收購庫卡股份,希望將目前持有的13.5%的股權增加至30%以上。美的報出的高價也是許多企業不愿接手的重要原因。此外,美的承諾全力保持庫卡的獨立性及其德國上市公司的地位,并將繼續投資庫卡的員工發展、品牌建設、知識產權以及設施完善,以進一步推動企業的未來發展。
庫卡管理層對收購持歡迎態度。庫卡總裁勞伊特在美的宣布要約的當天就表示,他對美的的報價毫不吃驚,因為兩家企業前期已就此事有過接觸。雙方希望共同改善物流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生產并將該業務拓展到中國,庫卡“完全不認為這是一起惡意收購”。因此,在全體股東大會上,勞伊特再次對美的增持表達了樂觀態度。他表示,美的集團能為庫卡帶來戰略支持,尤其是能對庫卡進軍中國市場提供幫助。
作為庫卡目前最大的股東,福伊特集團擁有其25.1%的股份。按照德國公司法規定,擁有25%以上股份的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有權否定管理層的路線。
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國際市場部主任弗里多林·施特拉克認為,兼并和收購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德國作為出口大國也正受益于此。對于工作崗位和技術流失的擔心往往是沒有根據的。“恰恰相反,中國母公司對德國子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有力支持,為其在華經營提供新渠道”。
盡管德國政府對美的收購案的“干預”更多的是停留在口頭呼吁層面上,但其反映出德國政府對中資企業并購的提防心態。一位德國政府圈內人士此前表示,德國政府會密切觀察中國在德國的投資并購活動,并根據個案逐一審查,確保不會在出售德國企業的過程中失去關鍵技術。
當前,在世界經濟仍未走出困境的背景下,德國乃至歐洲正重現保護主義傾向,這也不利于德國乃至歐洲經濟的發展。“此次要約收購是中國企業依據市場原則作出的獨立商業決策,希望德國各界理性、客觀地看待包括美的此次收購在內的中資企業投資舉措,期待德國政府有關部門尊重市場機制,不施加額外的政治影響,讓商業投資活動按市場規律運行。”德國中國商會干事長段煒表示。
對中國日益增多的全球系列收購的擔憂,從美國蔓延至了歐洲,有越來越多的跡象反對近期宣布的中國公司購買德國領先的機器人制造公司股份。另外兩則獨立的頭條新聞指出了對這起標志性的收購案的反對,該交易于兩周前宣布,中國家電生產商美的以超過10億美元購買德國庫卡 30%股份。根據最新報道,一位歐盟行業專員以及庫卡最大股東之一分別對該交易表達了反對的聲音,這看起來像一次聯合行動,以表明部分歐洲人的不安情緒。
坦白說,我對這種緊張情緒從美國蔓延至歐洲感到有些驚訝,美國近期已經叫停了來自中國的一系列跨國并購案。或許部分原因是,美國是許多科技公司的母國,而這些公司是中國公司收購西方科技企業的首要目標,以成為更加全球化的競爭對手。
這種緊張情緒扼殺的交易發生于上周末,中國建筑設備巨頭中聯重科在部分政治人士對此表達保守情緒后,宣布放棄收購美國起重機生產商特雷克斯。近期,中國收購或購買美國芯片巨頭鎂光以及硬盤驅動制造商西部數據(Nasdaq: WDC)大部分股權的努力,也因類似的反對而失敗。
根據最新報道,歐盟數字經濟委員正式表達了他對美的計劃購買庫卡三分之一股權的擔憂,庫卡是工業機器人的頂級生產商。京特?奧廷格在一份回復質疑的郵件中表示,庫卡對“歐洲產業數字化未來”十分重要。他進一步暗示,更好的選擇是庫卡目前在歐洲的股東介入收購股份。
另一個進展關乎現存的股東,即還未上市的機械工程集團福伊特表也表示,庫卡管理層對美的合作態度積極的論斷是不充分的。福伊特CEO持有庫卡大約四分之一股份。他表示不理解當庫卡稱公開評估該要約時,為什么能以此推斷庫卡管理層對該交易態度積極。Hubert Lienhard并沒有明說,福伊特對該交易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他確實稱其公司正在認真研究是繼續持有還是出售庫卡股份。
如果庫卡交易最終失敗,它將成為中國近期并購潮在歐洲最大的失敗。在所有失敗的交易中,中國公司希望收購技術來更新國內的生產線。而美國以及今天的歐洲,已經允許來自更加成熟、低端科技行業的公司出售,它們似乎不愿意看到新興行業和前沿行業的高科技公司被收購,如及企業和芯片行業。
盡管特雷克斯和鎂光交易失敗,但是美國政府已經批準了許多處于敏感領域的備受矚目的交易。其中最近的一筆交易是今年初,中國家電巨頭海爾同意以54億美元收購通用家用電器業務。另一筆交易是兩年前,美國政府批準了IBM將低端服務器業務出售給中國個人電腦巨頭聯想。
作為此類交易的長期觀察者,我不得不說,來自歐盟的最新信號看起來有些不妙,特別是來自委員奧廷格的評論。通常來說,我是支持自由貿易的,但是我也可以理解美國和歐盟為什么不希望看到核心科技被政治對手如中國收購。中國政府迫使希望向政府機構出售產品的國外科技企業披露產品設計細節,這種干預措施是不恰當的。最后,我預計美的交易會如中聯重科一樣最終失敗,反映了西方對中國全球收購野心越來越強烈的擔憂。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