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物聯網將通過采集與捕獲產生大數據效應,我們需要云計算提供彈性可擴展的存儲和并行處理能力,讓大數據和物聯網產生更大的價值。”
按照梅特卡夫定律,未來5年后,全球IoT(物聯網)自動服務網的總體價值將是現在的517倍,雖然這些數據和預測都預示了物聯網在全球的美好未來,但現階段,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物聯網行業,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以物聯網技術激發ICT創新
為了激發產業創新,中國通信學會、江蘇省通信管理局和南京郵電大學在世界電信日當天于南京召開了 “2016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暨ICT創新創業主題論壇”,希望能夠基于物聯網領域內的產學研高精尖力量,共同研討和解決物聯網產業的技術挑戰和發展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郵電大學教授陳國良表示:“未來的物聯網將通過采集與捕獲產生大數據效應,我們需要云計算提供彈性可擴展的存儲和并行處理能力,讓大數據和物聯網產生更大的價值。”
然而會上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還是對現階段物聯網產業所存在的一些積弊問題與制約因素感到擔憂,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點:首先,物聯網技術標準體系亟待建立;其次,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鏈各環節的供給能力不均衡;最后,物聯網應用還處于試驗和示范性探索階段,規模化應用少,創新活力不足。
物聯網不是技術,而是產業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尹浩所說,物聯網是一個龐大且極具前瞻性的規模產業,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智慧服務產業”,其主要任務是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進行融合和協同,以此推進傳統產業服務的信息化和智慧化。
那么,作為物聯網中“連接”能力的主要承載者,電信運營商們顯然也看到了機會。中國電信創新業務事業部總經理李安民在演講中表示:“去年底,中國電信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把物聯網上升為戰略基礎研究,這是非常大的轉變。目前中國電信對于物聯網應用的發展規劃在于應用場景驅動和物聯網平臺搭建。”
三大運營商不斷拓展物聯網版圖
據悉,中國電信物聯網發展遵循一個目標(提升市場份額),兩類重點產品(物聯網管道和物聯網應用),六大目標市場(交通物流、公共事業、安防監控、智能制造、醫療健康、智能家居),三大重點任務(能力建設,集約運營,開放合作)的發展思路。
中國移動對待物聯網的態度顯然更加實際,中國移動物聯網研究院院長陳維告訴記者,在2015年,中國移動物聯網用戶數量達到6000萬,服務超過9500家集團客戶;在2020年,中國移動的目標是實現50億的“大連接”,1000億元的物聯網收入規模。為此,中國移動正在攜手產業鏈,共同構建“NB-IOT/5G網絡演進”、“IoT開放云平臺”、“智能IoT終端”的技術體系,用以支撐自身“50億大連接”的目標設定。
經過多年的業務探索和市場布局,中國聯通將重點放在了底層技術——窄帶蜂窩物聯網(NB-IoT)。按照中國聯通集團客戶部總經理田文科的觀點,未來蜂窩網將在物聯網的連接中占據主力,預計2020年,將有28%即接近9億的M2M設備通過低功耗廣域覆蓋(LPWA)的蜂窩接入方式實現聯網。
“作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基石,NB-IoT未來需要不斷磨練內功,在覆蓋范圍、電池壽命、業務質量、模組成本這四大方面繼續實現突破。” 田文科如是說。
據悉,中國聯通計劃2016年底在5個以上城市啟動基于900MHz、1800MHz的NB-IoT外場規模組網試驗及業務示范。在商用方面,中國聯通也計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進重點城市的NB-IoT商用部署。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