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某鄉鎮因水流貫其間而得名,是一個典型的水鄉古鎮,鎮區規劃人口規模5萬人,現狀建成面積約3.0k㎡。鎮區整體地勢較低,依托周邊外河堤防環繞形成的閉合圈抵御洪水,利用鎮區水系匯集雨水至排澇泵站進行排澇,受外河和內河水位限制,常年需要通過泵排入河,無自排條件。
老鎮區目前已建排水管道約100km和處理規模為5000 m3/d的污水處理廠,主要分布在市政道路和住宅小區等地塊,相應的排水體制根據各自建設標準不同分為分流制和合流制。
現狀問題分析
1、污水管道病害較多,高水位運行,污水廠進水指標嚴重偏低。
2017年,鎮政府針對個別市政污水管道進行清淤和CCTV檢測。根據檢測報告反映,現狀污水管道主要存在滲漏、破裂、變形等病害,現狀檢查井也存在滲漏、底板沖刷等病害。主要原因為鎮區存在較深的淤泥土層,地質條件差,管道施工質量差,容易造成上述病害,加上地下水位高,增加了管網的負擔,降低了污水廠進水水質。同時鎮區污水處理廠規模偏小,處理能力更不上產污量,加劇了污水管道高水位運行。
2、住宅小區等排水戶混接錯接嚴重,雨水管道高水位運行,雨天易內澇
鎮區存在大量的老舊小區基本為合流制排水,住戶頻繁私改,情況極為復雜,同時針對新住宅小區排入接入許可把控不嚴,造成鎮區混接錯接嚴重。同時鎮區現狀排澇泵站為農排標準建設,啟排水位較高,無法降低雨水管道水位,造成管道高水位運行,加大清淤和雨污混接調查難度,且雨水易發生內澇。
3、排水管道疏于養護
鎮區排水管道建成后基本沒有養護,加上管道高水位運行,增加淤積量,加大清淤難度,惡性循環。
改造思路
1、管道低水位運行,回歸“初心”
因老鎮區用地限制,結合新鎮區的建設,將老鎮區污水外調入新鎮區污水廠,讓污水管道實現低水位運行,回歸正常運行工況,便于管理,減少晴天淤積,提高污水廠進水指標,有效降低雨天溢流量。提標改造雨水排澇泵站,增加排澇能力,降低啟排水位,為雨污分流提供條件。
2、住宅小區等排水戶雨污混接錯接整治
(1)南陽臺雨水立管改造:新建一道雨水立管將屋面雨水排入新建雨水小方井,原雨水立管改為污水管用。
(2)老舊小區小區內部排水管道翻建:老舊小區大多為合流制小區,合流管道腐蝕損壞嚴重,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對排水管道進行全部翻建。
(3)分流制小區降水位,查混接點,局部改造:有效針對問題件進行局部改造,減少施工干擾。
3、加強管道檢測和日常清淤工作量
2019年,鎮政府在積累上次清淤檢測的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決心和力度,再啟動全鎮區范圍內的管道清淤、病害檢測和修復工作,力爭發現和改造更多的管道病害,提高污水廠進水指標。
該鎮區因排水設施歷史欠賬太多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鎮政府所面臨的問題基本涵蓋全了排水設施可能存在的問題。排水工程就是系統工程,問題就應當系統性、針對性的逐一、分期解決。通過鎮政府近三年對個別排水問題的改造,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指標已達到120mg/l的水平。解決排水系統問題,任道而重遠,鎮政府正積極謀劃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多錯并舉,統籌協調,實現污水處理的“提質增效”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