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技術,尤其是便攜式、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快速發展,遠程醫療系統將隨時隨地接入全面的健康指標。網絡醫院和健康管理作為遠程醫療業務發展的兩個方向,改變了傳統單一的專家遠程會診/診斷的服務模式。物聯網、大數據及云計算等信息科技,不但開啟了工業4.0,也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連帶也開啟醫療產業的“第四次醫療革命”。
制藥產業也正朝醫療4.0的愿景而努力
回顧前面三次工業革命,可以發現,每一次工業革命的變革,多半都是由新科技的出現所引發。如第一次是瓦特發明蒸汽機,利用水力及蒸汽的力量作為動力源,也因此成為輕工業的基礎;第二次則是1870年使用電力為大量生產提供動力,奠定重工業的發展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使用電子設備及信息技術(IT),來增進工業制造的自動化。換句話說,科技發展不僅為制造業生產力帶來改變的契機,同時也改變相關產業的營運模式。
醫療4.0的定義
醫療4.0的愿景之一,在于減少傳統的醫療及用藥方式可能出現的人為錯誤。Wikipedia
醫療產業不例外,東京女子醫科大學與早稻田大學共同研究所共同尖端生命醫科學專業教授伊關洋指出,第一次醫療革命,是始于消毒和殺菌的醫療現代化;第二次醫療革命,則是引入顯微手術和內視鏡手術的微創治療;第三次醫療革命,則是引入使用X光、CT設備和MRI的術前及術中診斷,以及使用導航儀的信息引導治療。
物聯網、大數據及云計算等信息科技,不但開啟了工業4.0,也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連帶也開啟醫療產業的“第四次醫療革命”。換句話說,醫療4.0的成型,也是透過物聯網技術將醫療器械相互連接,并使用傳感技術將搜集的信息傳送到云端的服務器,透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優化手術的效率,構建出對任何病例都能實時下達最佳決策的導航儀系統,與工業4.0可說是異曲同工。
事實上,醫療設備的日益精進,對醫生其實也是一種負擔。如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的手術部,2014年使用的手術器械多達296種,而且這些器械基本上都是單獨工作,如果不能匯總各種器械在手術中收集到的信息,就無法分析術中所發生情況之間的關聯,進而得到更有價值的信息。
如伊關洋正在開發的“SCOT(Smart Cyber Operating Theater)”新一代手術系統,能將手術室內的醫療器械聯網,將醫療器械的基本數據、術中圖像、手術器具的位置信息、患者的生物信息等加以整合,實時分析各手術臺設備的運轉情況和醫療人員的活動等,再將分析結果反饋至手術導航儀等設備上,顯示手術信息、引導手術進行,或是監控器械的運轉情況,而手術中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還可作為分析術中發生情況之間關聯的數據庫,用來幫助改善治療質量。
制藥產業也受醫療4.0影響
智慧醫療的未來,包括分析(Analytics;A)、大數據(Big data;B)、云端(Cloud computing;C)、穿戴設備(wearable Devices;D),除了政府需要制定標準推動還資于民,如健康存折和云端藥歷,讓民眾自主健康,以及民間發揮創意提供服務,如何以商業化機制實現個人化服務,將成為智慧醫療的根本。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日趨成熟,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都有了許多新突破。如馬偕紀念醫院的信息系統運作架構與環境,設定權限及監控落實安全管理,讓管理者已可隨時隨地及用任何移動式設備,取得同步管理決策信息,達到精簡作業流程,提高管理者的決策與管理效能,而馬偕也以web App接口開發,建立跨平臺的行動醫療信息系統,推動病歷無紙化作業,大幅提高臨床照護質量與效率。
醫療4.0也代表著科技產業未來的重要商機。根據IDC預估,2015年中國醫療產業在IT的支出費用將達到人民幣268億元,比2014年成長14.9%,預計2017年將達到人民幣336億元。
而進一步觀察中國2011年至2017年在醫療產業IT花費的成長率,盡管在2013年后有成長緩和的趨勢,但仍維持每年10%以上的成長,預估2012年至2017年的年復合成長率(CAGR)將達14.5%,顯示中國自2011年頒布“十二五”規劃綱要后,投資在醫療產業的IT費用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實現醫療4.0尚需多方共同努力
但要實現醫療4.0的愿景,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如建立一個符合醫療4.0標準的醫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適逢全球經濟復蘇腳步緩慢,政府補助經費難以提高,投資回收期又長,如果醫院信息部門在醫院管理的地位不夠高,都可能會導致許多醫療機構抱持觀望的態度。
此外,智慧醫療市場目前仍缺乏統一的醫院信息系統建置規范和技術標準,不同地區醫療保險系統亦不同,導致電子病歷或圖像文件案的傳輸或交換,均面臨巨大挑戰。更重要的是,由于醫療產業涉及許多個人隱私問題,透過無線傳輸技術將病患數據傳到云端平臺上,必須要格外注意數據安全性及病患隱私保護的問題。
但醫療4.0愿景若能實現,醫院在提供病患服務時,不只可以依賴熟練醫生的經驗和技術,還可根據科學運算的結果,運用數據庫、電子和機械設備,自主決定對現場提供的支持,設法實現對每位患者的最佳治療。想象一下,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每個人身體的實時健康指標,通過物聯網技術24小時不間斷采集到智慧醫療云平臺上,利用大數據對這些海量醫療健康數據進行高效的分析處理,進一步提供及時的病征預警、遠程咨詢處置、精準疾病干預以及個性化健康服務,在移動互聯網的助推下,醫療健康服務將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最終,智慧醫療將全面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保障每個人更加健康的生活質量。不僅對醫院、醫護人員或病患,甚至制造及相關科技業者,都是一大福音,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