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擴充25萬產能提速“中國制造2025”
雙重利好!不斷加速擴張的廣汽,不斷完善智能制造與新能源兩大戰略板塊。短短7天時間內,廣汽本田第三工廠啟動落成與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工廠正式啟用,廣汽集團未來年產能再度可擴充25萬輛。
如果僅從產能數量來看,對于國內大型汽車集團動輒數百萬的產能,25萬顯得布置一提。然而,與傳統簡單產能擴容相比,正是這規模細小的擴產,廣汽集團卻實現了戰略性跨越。
據悉,廣汽本田三工廠踐行“資源占用最小化、效能發揮最大化”,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全新跨越,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汽車行業落地的樣本。與此同時,廣汽比亞迪則完善了廣汽在新能源市場的布局,將觸角升入了新能源能源客車細分市場,形成了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商用車的雙腿走路。
“智能制造”首度落地
據悉,廣汽本田的第三工廠初期產能為12萬輛/年,未來將達到24萬輛/年。該工廠最大的亮點則是創造性提出了“Smart-SSC”(智慧、小型、簡練、緊湊)的理念,響應“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
其中,Smart(智慧)是指活用現有資源,充分發揮人的智慧,推動第三工廠暨發動機工廠的智能化生產。主要體現在活用現有資源、高度的自動化水平、人與自動化設備的有機協作以及信息化管理四大方面。
“第三工廠創造性地在各生產工藝導入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將總體工藝制造水平提升到‘智造’水準,人員效率與增城工廠相比提升了29%。同時通過精益生產,實現人與自動化設備的緊密配合。”廣汽本田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在信息化管理及大數據運用領域,第三工廠導入最新的自適應焊接技術,通過網絡互聯技術實現焊接參數的自動控制,數據可追溯。并且,發動機工廠不僅通過無線射頻技術(RFID)和高速互聯網絡(IE-CONTROL)和高精度傳感器,構建MES制造執行系統,實現規格自動識別、快速機種切換,制造過程及結果自動追溯。還構建了“SPS配膳物流+無線射頻識別+互聯網”的智能物流指示系統,有效提高了零件分揀準確性。
而SSC是指Small、Simple、Compact的概括。包括指活用資源,空間最小;杜絕浪費,去除冗余;功能齊全,實現優化、大量自動化、模塊化。據了解,由于廣本第三工廠主要負責生產小型車,將現有的增城工廠廠房和設備進行最大化活用,采取最合適的“一型”布局,活用現有建筑物,實現人行、物流、完成車不交叉,減少了移動浪費,同時預留了將來能擴的空間。
數據顯示,第三工廠占地面積相比增城工廠下降了45.5%,投資減少26%,但人員效率提升29%,實現單臺占地面積最小、單位面積產出率最高,符合國家所提倡的土地集約化生產方式。
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郁俊表示,廣汽本田每一代工廠都以革新精神引領行業發展,成為行業的價值標桿與創新典范。作為新一代的“智慧工廠”,第三工廠實現了“資源占用最小化、效能發揮最大化”,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汽車行業落地的樣本。
分析指出,廣汽本田第三工廠不僅實現了響應“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也意味著廣汽開始從傳統制造開始邁向“智能智造”。
完善新能源車戰略布局
除了在智能制造領域修成正果,廣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戰略布局也得到完善。
日前,廣州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客車有限公司首款車型也正式下線,并已經獲得了400輛訂單。據了解,廣汽比亞迪系能源汽車項目總投資30億元,建成生產基地總用地1000畝,一期占地700畝,單班年生產傳統燃料商務中巴及各類新能源客車5000輛,產值達60億元;二期可實現年生產各類新能源客車10000輛,產值達60億元。
此次成功下線的是廣汽比亞迪純電動客車K9,搭載了輪邊驅動電機和鐵電池,在純電模式下城市綜合工況下續航里程達300公里;整車裝配的電控空氣懸架系統可實現車輛高度調節及側跪功能,人性化設計的一級踏步低地板結構,可使乘客上下車更方便;整車上的智能鑰匙系統、一鍵啟動等領先配置體現的智能化特性。
據了解,廣汽比亞迪除推出12米純電動客車之外,可因應需求提供城市公共交通電動化的全系列車型,包括技術成熟的10.5米純電動客車、 8米純電動客車、7米純電動客車、純電動旅游客車C9、C8、C6等新能源客車。
分析指出,廣汽比亞迪依托廣汽集團和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進技術融合創新并加速推廣新能源客車,不僅布局了全系列新能源客車及傳統商務中巴,而且擁有多樣化的充電整體解決方案和成功的商業模式,可為客戶利益最大化提供一條龍服務,使其快速進入城市公共交通電動化的快車道。
更為關鍵,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客車項目的投產,完善了廣汽現有的產業布局,彌補了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的空白,從而實現了新能源轎車、新能源商用車兩條腿走路。
按照廣東去年設定的目標,到2015年底珠三角地區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要達到4.5萬輛。其中,要初步實現純電動公交車的商業化運營,珠三角地區純電動公交車保有量要達到4000輛,占珠三角地區公交車保有量的比重達到15%。這也意味著,廣汽比亞迪擁有提供龐大的是市場空間。
“廣汽比亞迪12米純電動客車,去年已在廣州的583號公交線路成功完成試運行,經過實踐檢驗,完全滿足城市公交正常營運需求,具備在廣州規模化推廣運行的條件。未來,廣州市將持續大批量推廣運行純電動客車,促進城市交通的電動化。”廣汽比亞迪總經理李擁軍表示,作為新能源客車領域的生力軍,廣汽比亞迪專注于城市公共交通電動化,為緩解能源危機、解決環境污染、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為不斷努力。
加速產業新領域步伐
分析指出,短短一周時間,廣汽集團新增25萬產能。如果僅從產能數量來看,對于國內大型車型動輒幾百萬的產能,顯得不值一提。然而,與傳統簡單產能擴容相比,正是這規模細小的擴產,廣汽集團卻實現了戰略跨越。
目前,“中國制造2025”戰略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和主攻方向,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以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為重要抓手,走高端化、智能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道路。
不久前,廣汽集團為了適應未來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已經設立“新興產業并購基金”與“汽車產業投資基金”。其中,新興產業并購基金主要投向于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先進制造業、大消費和金融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汽車產業投資基金則投向于智能制造、汽車零配件、新能源汽車、汽車后市場、汽車電子及車聯網等領域。
廣汽集團一系列的動作,也體現在市場方面。據廣汽發布的最新產銷數據,9月份銷量10.2萬輛,今年累計銷量為86.9萬輛,相對于去年76萬輛,同比增長14.38%,增速大幅跑贏整體市場。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