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持續深化,醫保政策層出不窮,我國創新藥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今年上半年一些藥企在研發投入方面也明顯增多。如根據A股304家生物醫藥板塊上市企業發布的年報數據顯示,184家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研發投入超1億元的有44家。
從研發投入總額來看,恒瑞醫藥和復星醫藥較舍得花錢,研發投入均超過10億元,分別為14.84億元和13.51億元。邁瑞醫療、科倫藥業、華東醫藥緊隨其后,分別為7.78億元、6.66億元和4.69億元。而從增速來看,有30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超過100%,增長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別為奧賽康(1624.25%)、天目藥業(700.66%)、正川股份(465.03%)、靈康藥業(342.31%)、四環生物(271.33%)。
加強創新藥研發的投入,這是我國醫藥行業的希望。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的政策環境在倒逼企業轉型,企業只有“燒錢”加大研發投入,才是藥企今后發展的希望,否則就可能被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醫藥研發投入雖然有所增加,但是業內也指出,中國4700家藥企,有研發能力的不超過300家,真正有研發投入并產出的企業不足100家,大規模投入研發的可能不足50家,絕大部分企業就很少投入研發。
對此,專家指出,國家除了從政策層面、審批環節給與支持以外,還應該在目錄和使用等方面進行引導。“以海外創新藥為例,中國急需哪些在海外上市、專利即將或已經過期的藥物,專利過期時間等信息,將其做成目錄定期發布,并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可以有效引導企業投入研發。”該人士表示。
加大醫藥研發,這是行業發展的希望。對于醫藥的研發,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指出,醫藥研發要有更多“反向研究”。
9月11日,在2019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以《反向醫學研究》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最近50年醫藥界醫藥越來越多,好藥卻越來越少,主要是研究方法出了問題。反向研究,不僅是左右的反向、上下的反向、順時針逆時針的反向,還包括現有成果再研究的反向。比如說,一種藥對于70%的患者來說有效,對于30%的患者來說沒有效。我們就要研究這30%為什么沒有效。我們的醫藥研發期待更多真實的研究,同時要有更多的反向思維。
據了解,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具有大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需要耗費10年以上,這期間任何決策的偏差、技術上的失誤都將影響創新成果。因此,在創新藥研發方面,企業更應該找準方向,找好方法。正如樊代明所言,單一的順向研究限制了醫藥的研發。如果換一種思維,反過來,從經驗到臨床再到機制,能研究出來后者更好,研究不出來,只要有效即可,有效不一定有理。
我國是人口大國,用藥需求巨大,如果光靠進口藥,可及性、可負擔性將都是問題。業內表示,我國要擺脫對進口藥的過度依賴,加強本土創新意義重大。在過去我國創新藥較少,但是近年來,隨著政策的鼓勵與扶持,以及企業的不斷努力,對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國創新藥市場也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
某藥企負責人表示,“現在國家的相關政策利好創新型醫藥企業,是醫藥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的好時機。我們將系統性地持續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完善仿創結合的藥品研發體系,同時圍繞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持續增強研發能力,通過多層次創新,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加強治療性、治愈性藥物的上市。”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