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藥品零售行業的政策密集出臺,隨著醫保監管加強、門診統籌加快、藥店分級分類管理制度的深入推進和實施,以及今年在北京實施的“允許便利店賣藥”,業內認為,“便利店賣藥”雖然對零售藥店的實質性沖擊雖然很小,但對市場心理預期的影響巨大。總的來看,零售藥店的規范化經營要求正不斷提升,監管不斷趨嚴,藥品零售行業面臨洗牌,如何生存成為藥店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零售行業痛點多,供應鏈亟待優化
除了政策、市場方面的壓力以外,零售行業還存在諸多的痛點。一方面,零售行業整體效率較低。藥品從藥廠生產出來以后需要經過多級批發才能到達藥店,再送到患者手中,整個行業的效率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中國的藥店存在“非常的散,非常的下沉”的特點。越到基層的藥店,藥品數量越少,藥品品質也一言難盡,基層患者的用藥難以得到保障。
行業人士分析認為,零售行業的供應鏈亟待優化,零售藥店需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優化,讓優質藥品下沉基層,惠及更多的基層患者,解決行業痛點問題,同時增強藥店與更多患者之間的粘性。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藥品經營許可證的藥店約51萬家,批發企業有1萬多家,診所72萬家診所,零售企業約50萬家左右。隨著未來零售產業格局生變,一批藥店將會被淘汰,因此藥店還需要靈活創新,才能存活下來。
并購不斷加速,藥店趨向連鎖化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2013-2018),我國零售市場規模不斷增長,但整體增長速度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8年,我國零售藥店終端銷售額為3923億元,同比增長7.6%。總的來看,增長速度在放緩。
在醫藥新政多方面的效應下,藥品流通行業正加速轉型升級步伐,并購不斷加速,藥店趨向連鎖化。截至2018年底,我國所有連鎖門店和單體藥店總數約49萬家,比上年同期增長7.78%。其中連鎖有藥店約26萬家,單體藥店約23萬家,連鎖藥店的數量已經連續兩年超過單體藥店,這也從側面證明藥店連鎖化正在加劇。
藥品零售形成多元化服務模式
今年8月份發布的《藥品流通藍皮書:中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報告(2019)》指出,2019年,藥品零售行業積極向集約化、標準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形成了專業藥房、智慧藥房等多元化服務模式的發展之路。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院內藥品銷售轉移到院外零售渠道,將一定程度上倒逼國內零售藥店行業的專業化發展,專業化服務能力提升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動力。
另一方面,受新零售、新技術影響,藥品零售企業積極創新零售服務模式,通過信息化、智能化賦能,推出場景營銷、無人售藥模式,利用數字化營銷管理、AI機器人等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打造智慧藥房,使得零售藥店朝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