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藥價飛漲和藥品短缺問題一直牽動人心。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命藥”硝酸甘油片為例,原來不到5元一瓶大漲到近50元一瓶,部分地區甚至還出現缺貨現象。
為了進一步做好短缺藥品保供穩價工作,保障群眾基本用藥需要,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短缺藥品保供穩價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
在保供方面,一是加強協同監測,二是做好短缺藥品清單管理,三是實施短缺藥品停產報告,四是落實直接掛網和自主備案采購政策,五是建立健全短缺藥品常態儲備機制。
可以看到,在這些措施的推動下,短缺藥品監測應對的靈敏度和及時性將提升,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將更科學有效,停產藥品短缺風險或進一步降低等。
在穩價方面,一是加強藥品價格異常情況監測預警,二是強化藥品價格常態化監管,三是加大對原料藥壟斷等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
可見,在定期監測過程中,價格出現異常波動的短缺藥品將及時被預警。存在價格上漲幅度或頻次異常、區域間價格差異較大等情況的藥品,或被暫停掛網等。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再一次對原料藥壟斷等問題做出約束。要求建立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機制,開展多部門聯合整治,整治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堅決處置相關責任人,形成有效震懾。
一直以來,原料藥壟斷問題困擾行業的發展。由于原料藥處于醫藥產業鏈的上游,原料藥價格暴漲,勢必會增加下游制藥企業的生產成本。關于原料藥壟斷的原因,業內指出,主要是因為行業集中度高,由于原料藥企業的準入門檻高、申請程序復雜、申請時間久、致使競爭者數量少。
據有關專家表示,我國的成品藥有1500種原料藥,其中50種原料藥只有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只有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只有三家企業可以生產,10%的原料藥只能由個位數的企業生產,因此原料藥生產掌握在少數企業的手中,極易發生壟斷。當然,也不排除部分不良廠家因利益故意屯貨壟斷,抬高藥價。
今年以來,為了遏制原料藥壟斷問題,相關監管部門不斷“動真格”,重拳打擊原料藥壟斷行為,針對壟斷的原料藥企業采取了相應的處罰措施,罰款高者近千萬元。
此次《意見》提出將加大對原料藥壟斷等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可見原料藥行業面臨的監管將更嚴格,作為醫藥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原料藥生產企業還需要合規經營,切勿因一時利益,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意見》還強調,要做好定期報告,強化監督問責,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地方,及時約談并督促整改,確保相關措施取得實效。加強宣傳引導,定期通報短缺藥品保供穩價工作情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