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中國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推進“4+7”帶量采購政策,藥品商業乃至工業市場整體邏輯持續發生大的轉變。
結合著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與創新藥加速審批審評,國內特有的高價仿制藥將逐漸消失,一方面在“組合拳”之下“專利懸崖”已在2018年底的談判中出現,另一方面在全國聯動之下整體的藥品降價趨勢已是勢不可擋。
中國藥品市場上過專利期的品種占整體的80%甚至更高,而這些品種的主要市場份額基本由跨國藥企所占據。2019年,“4+7”帶量采購政策持續推進,由原來的“4+7”試點城市逐漸推向全國,在影響本土藥企的同時,也對占據大量中國藥品市場的跨國藥企產生了重大影響。
戰略調整,與國內藥企合作研發新藥成趨勢
數據顯示,過去專利原研產品依舊占據著跨國藥企中國銷售額的80%。如何管理失去專利的原研產品,將是跨國藥企當下面臨的緊迫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研發創新轉型、成熟藥資產剝離、營銷模式轉型和“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型是幾乎是所有的跨國藥企正在嘗試的轉型方式。
如強生、羅氏、阿斯利康等,借著國內對創新藥研發的大力支持,在中國大量布局全球新藥研發;還有加速在華新藥上市、把全球新藥放在中國上市、與國內機構與企業合作研發新藥都是跨國藥企常見的轉型模式。其中與本土企業合作的方式,因為在后續審批、生產、上市環節都可以享受到“國產化”的政策優惠,減少審批流程,縮短藥品上市時間,而備受跨國企業青睞。
以輝瑞為例,2016年輝瑞授權蘇州派格生物醫藥開發適合中國患者的糖尿病領域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類藥物,由后者負責這類藥物在中國的所有研發、臨床注冊、藥品生產等工作。2018年初,輝瑞又將一款腫瘤抗體新藥的全球權益授權給了蘇州開拓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阿斯利康(AstraZeneca, AZ)與綠葉制藥達成戰略合作,AZ獲得血脂康膠囊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推廣權。這是MNC初次獲權在華推廣由中國藥企自主研發的中成處方藥。AZ接受血脂康的推廣權,可補充AZ在華心血管產品線,更重要的是彌補在“4+7”帶量采購中可定?(瑞舒伐他汀鈣片)落標帶來的銷量下降。
近期,上海醫藥公告稱,正式與俄羅斯生物制藥公司BIOCAD簽訂合作協議,由上海醫藥子公司出資2.004億美元(占50.1%股權),BIOCAD香港子公司以2994萬美元及6個合作產品在中國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其他商業化權利,設立合資公司,未來將持續引入前言生物醫藥產品和生物技術。
轉變營銷模式,大力開發基層市場
在“4+7”背景下試點區域的傳統營銷行為受到擠壓,但在廣大的非試點區域以及院外市場依然有所作為,有報告顯示,開拓零售藥店渠道、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展數字營銷以及在支付上進行創新已經是跨國藥企的多數選擇。如輝瑞在過去幾年降低產品售價以提高藥品可及性,還有默克則盯上了中國發達的電商體系,將其生命科學業務搬上了阿里巴巴B2B平臺1688。
由于一二線城市市場的激烈廝殺,還有國家政策對基層醫院的傾斜,使得基層市場逐漸成為藥企的必爭之地,而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開始在這一領域布局。以賽諾菲為例,其專門設立基層醫療事業部,用以加強在縣域城市的銷售推廣,通過在縣域市場和社區衛生中心的實力,為賽諾菲增加額外銷售量。
還有輝瑞正在大量補充縣級市場的醫藥代表,而且已經開放了1000個崗位;阿斯利康2019年已開啟兩輪針對縣域市場的招聘,范圍輻射全國20省158市517縣。另外,拜耳(中國)、默克(中國)、葛蘭素史克(中國)等跨國藥企日前也紛紛發布了醫藥代表的招聘信息。除了跨國企業,揚子江等本土藥企也都在組建基層銷售隊伍,開發縣級醫院市場。
未來中國醫藥市場將呈現以下四個特征,即跨國藥企主導創新藥品市場;國內大藥企主導仿制藥市場并逐步進入創新藥市場;行業集中度高,前后端滲透,強者恒強;形成規范運作的行業新生態。
其實拋開外在表象不談,跨國藥企核心原因主要還是營銷成本較高,一旦大批藥品定價下降,就無法承擔巨大的推廣費用,因此只能選擇外包,或者與國內企業合作。因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中國醫藥市場將呈現以下4個特征,即跨國藥企主導創新藥品市場;國內大藥企主導仿制藥市場并逐步進入創新藥市場;行業集中度高,前后端滲透,強者恒強;形成共同開發,聯合開發,共享權益的行業新生態!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