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冬季來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又將迎來新一輪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近日,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等多部門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所涉區域今后6個月的大氣治理任務和重點。
今年秋冬季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方案》提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同時,據預測,受厄爾尼諾影響,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要求各地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抵消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根據主要目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6%。
在細化分解2019年度任務中,其中提到,明確與淘汰產能對應的主要設備,確保按時達到目標等。
同時強調,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則,各地要全面提升相關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不達標工業爐窯,實施燃料清潔低碳化替代。2019年12月底前,各地基本淘汰爐膛直徑3米以下燃料類煤氣發生爐等。
這也意味著,不達標的工業爐窯等設備都將會被淘汰,有利于鼓勵加快新型環保設備的研發和使用,助力行業進一步打贏藍天保衛戰。
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這類藥企將被停產或限產
今年的攻堅方案與去年相比較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將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即“實行企業分類分級管控,環保績效水平高的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可不采取減排措施”。
原則上,A級企業生產工藝、污染治理水平、排放強度等應達到全國領軍水平,在重污染期間可不采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應達到省內標桿水平,適當減少減排措施。
另外,對各類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未達到排污許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任務的企業,不納入績效分級范疇,應采取停產措施或最嚴級別限產措施,以生產線計。
2017年以來,身為重污染用戶的制藥企業持續受環保風暴的影響,整個醫藥行業面臨愈來愈嚴的環保高壓態勢。其中,原料藥是醫藥領域受環保政策沖擊較大的細分領域。在環保稅、環境保護督查工作等政策措施的影響下,大批中小型原料藥企業由于環保指標不合格而停產或倒閉。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環保力度加大,原料藥市場中至少70%的小型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數據顯示,就津冀及周邊地區而言,截至2017年6月底,京津冀環保督查發現的“散亂污”企業達17.6萬家。根據環保部要求,無法升級改造達標排放的企業于9月底前一律關閉。
可以看到,接下來,無論是整改還是搬遷,藥企都將面臨設備費用、技術壁壘等。在這種持續的環保高壓態勢下,藥企向制劑等方向轉型或是新的出路。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